概述
从背后看上去脊柱向侧面弯曲并倾斜、两肩不等高
大多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姿势不良、某些疾病有关
轻者采取非手术治疗,严重时须手术治疗
不可自愈
脊柱侧凸是什么?
定义
脊柱侧凸是脊柱的一个或多个节段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形成弯曲,并可伴有椎体旋转的脊柱畸形,实际上是一种体征或影像学表现。
脊柱侧凸研究学会对脊柱侧凸定义如下:应用Cobb法测量站立正位X线平片,脊柱向侧方弯曲,如角度大于10°则定义为脊柱侧凸。
分类和分型
根据病因分类
非结构性脊柱侧凸
疼痛性侧凸: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疼痛,导致反射性及保护性肌痉挛而发生的侧凸,主要发生在腰椎。
代偿性侧凸:由于下肢不等长或下肢关节的畸形挛缩导致的骨盆向侧方倾斜,而出现的腰椎代偿性侧凸。双下肢长度补正后,侧凸可以矫正。
结构性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根据发病年龄又分为婴儿型(0~3岁)、少儿型(4~10岁)、青少年型(11~18岁)和成人型(>18岁)。
先天性脊柱侧凸:根据脊柱发育障碍,分为椎体形成障碍、分节不良、混合型(椎体形成障碍合并分节不良)。
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指伴随神经或肌肉疾患出现的脊柱侧凸。
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凸:有高度遗传性,神经纤维瘤患者中有10%~30%伴发脊柱侧凸。
间充质病变合并脊柱侧凸:常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就开始出现脊柱侧凸。
骨软骨营养不良合并脊柱侧凸:弯曲变形的侏儒症、黏多糖贮积症、脊柱骨髓发育不良等伴发脊柱侧凸。
代谢性障碍合并脊柱侧凸:如佝偻病、成骨不全、高胱氨酸尿症等伴发脊柱侧凸。
其他:包括脊柱外组织挛缩、创伤、放射治疗、脊柱滑脱、肿瘤等原因导致的脊柱侧凸。
根据侧凸形态分型
目前较为常用的是Lenke分型,包括侧凸类型(1~6)、腰弯修正型(A、B、C)与矢状面胸弯修正型(-、N、+)3个部分,分型较为复杂,需要医生根据影像学检查才能明确。
发病情况
患病率:目前尚无权威流行病学数据,各个国家和地区报道的脊柱侧凸患病率差异较大,报道范围为0.11%至2.64%。
特发性脊柱侧凸多见于青少年,且以女性居多。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脊柱侧凸可以自我矫正吗?
部分轻微脊柱侧凸可以进行自我矫正,但严重的脊柱侧凸在主动运动矫正同时,需结合支具治疗或手术治疗。
脊柱侧凸弯曲度小于20°的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日常注意姿势矫正并配合矫正体操训练即可。
脊柱侧凸弯曲度为20°~50°者,除采取上述方法外,还需佩戴矫形支具治疗。
脊柱侧凸弯曲度50°以上者,需要进行矫形手术。
脊柱侧凸应该采取什么睡姿?
脊柱侧凸建议采取仰卧位睡姿。
对于脊柱功能不佳者,长期偏重于某一侧卧位,脊柱会逐渐侧弯,轻者醒后腰背僵硬不适,重者则可能使原有病情进一步恶化。
研究显示,最利于脊柱健康的睡眠姿势应以仰卧为主,侧卧为辅,要左、右交替,侧卧时左、右膝关节微屈对置。
脊柱侧凸有什么危害?
脊柱侧弯如未及时治疗可能造成躯干的畸形、疼痛等,导致劳动能力下降,工作能力和生存质量下降;外形异常,对患者造成心理压力。
严重的脊柱侧凸可导致心肺功能异常、脊髓及神经受压,有可能会影响正常寿命(轻、中度脊柱侧凸,一般不会危及生命)。
病因
致病原因
不同类型脊柱侧凸的病因有所差异,多数病因不明,少数可有明确的病因。
非结构性脊柱侧凸
姿势不正。
癔症。
椎间盘突出、肿瘤等刺激神经根。
炎症。
下肢不等长。
髋关节挛缩。
结构性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胚胎环境因素等有关。
先天性脊柱侧凸:由先天性脊柱畸形引起。
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病因包括大脑性瘫痪、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脊髓外伤、脊髓灰质炎、其他病毒性脊髓炎、脊髓性肌萎缩等神经源性疾病,以及多发性关节挛缩、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张力低下等肌源性疾病。
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凸:由神经纤维瘤引起。
间充质病变合并脊柱侧凸:代表性疾病有马方综合征、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等。
骨软骨营养不良合并脊柱侧凸:侏儒症、黏多糖贮积症、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等。
代谢性障碍合并脊柱侧凸:包括佝偻病、成骨不全、高胱氨酸尿症等。
其他:包括脊柱退行性变、脓胸或烧伤后脊柱外组织挛缩,骨折、椎板切除术、胸廓成形术、放射治疗、脊柱滑脱、先天性腰骶关节畸形、风湿病、骨感染、肿瘤等。
发病机制
诸多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在脊柱发育的不同阶段参与脊柱结构的改变,导致脊柱侧凸,造成身体外形异常、脊柱运动功能障碍。
非结构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
疼痛性侧凸,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疼痛,导致反射性及保护性肌痉挛而发生的侧凸,主要发生在腰椎。
代偿性侧凸,由于下肢不等长或下肢关节的畸形挛缩导致的骨盆向侧方倾斜,而出现的腰椎代偿性侧凸。双下肢长度补正后,侧凸可以矫正。
结构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
脑性瘫痪、脊髓前角灰质炎(麻痹性侧凸)、脊髓空洞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等伴随神经或肌肉疾患出现脊柱侧凸。
合并先天性脊柱畸形或肋骨畸形出现脊柱侧凸。
发育不良型的出现椎体凹陷、楔形和成角,肋骨和横突变尖呈铅笔样改变,椎弓根变长、变薄,椎间孔变大等病变导致脊柱侧凸。
随年龄增加,在椎间盘退变基础上出现的退行性脊柱侧凸。
症状
脊柱侧凸的症状根据年龄、疾病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为外形改变。
主要症状
早期外形改变不明显,常不引起注意。生长发育期,病情迅速发展,可出现明显的外形改变,多数患者在此阶段就诊。
生长发育期,身高较同龄人矮小。
两肩高低不平。
两侧肩胛骨不等高,后面看到有后背左右不平。
胸廓不对称。
脊柱偏离中线。
一侧腰部皱褶皮纹。
前弯时两侧背部不对称,形成“剃刀背”。
部分可有背部不适、疼痛等症状。
其他症状
先天性脊柱侧凸:常有背部异常毛发、背部包块等。
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见婴幼儿斜头畸形、蝙蝠耳畸形、先天性肌性斜颈以及髋关节发育不良。
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凸:皮肤上可有多发牛奶咖啡斑。
间充质病变合并脊柱侧凸:症状较严重,可有瘦长体型、细长指(趾)、漏斗胸、鸡胸、短颈等特征。
并发症
心肺功能损害:严重的脊柱侧凸可能会压迫肺部或心脏,出现易疲劳、运动后气短、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
神经受压:严重的脊柱侧凸压迫脊髓或神经时,可出现肢体无力、麻木、感觉异常及大小便异常等。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从正面看有两肩不等高、后面看到有后背左右不平、脊柱偏离中线、前弯时两侧背部不对称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儿科
如婴幼儿或儿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有时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症状,家属可帮助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或脊柱变化,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没有两肩不等高、从背后看上去脊柱向侧面弯曲并倾斜?
日常行走有困难吗?
这些异常状况持续多久了?
什么时候第一次注意到这种异常的?
是否有疼痛、呼吸困难?
病史清单
家庭成员是否患有脊柱侧凸?
近期脊柱受过外伤吗?做过手术吗?
是否患有脊柱炎、脊柱肿瘤、椎间盘突出、神经纤维瘤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脊髓造影检查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其他:肺功能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口服):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体态可初步怀疑为脊柱侧凸,再结合影像学检查中脊柱向侧方弯曲的特征性表现即可确诊。
病史
家族成员有脊柱畸形史。
有神经系统疾病史。
有脊柱炎、脊柱肿瘤、脊柱椎间盘突出或髋关节挛缩等。
下肢不等长。
临床表现
有两肩高低不平、前弯时一侧背部高于另一侧等外形改变。
体格检查
全身体格检查:可发现两肩不对称、肩胛一高一低、一侧腰部褶皱皮纹、腰前屈时两侧背部不对称(即“剃刀背征”,两侧背部隆起的高度差超过1.5厘米可明确提示脊柱侧凸)、脊柱偏离中线等,有时可有双下肢不等长、脊柱活动受限。
神经系统检查:多无阳性体征,有时可出现肌肉无力、麻木、反射异常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是诊断脊柱侧凸的基本方法,可以了解是否有脊柱侧凸、侧凸的弯曲类型、弯曲的柔韧性,还可测量脊柱侧凸弯曲度(Cobb法)、脊柱侧凸旋转度、肋椎角差,评估骨龄等。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包括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像、脊柱弯曲像、悬吊位牵引像、支点反向弯曲像、去旋转像等。
X线检查可见连续多个椎体偏离中线形成弯曲,Cobb法测量脊柱侧方弯曲角度大于10°即可确诊。
脊髓造影
有助于了解是否合并神经系统畸形,帮助全面了解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CT检查
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普通X线检查观察不清的部位,如枕颈、颈胸段等。
CT检查还可联合脊髓造影进行检查,对合并脊髓、神经根病变者的明确诊断很有帮助,还能够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能够更清楚地显示脊髓形态和位置,了解有无脊髓空洞、脊髓纵裂、脊髓栓系等,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成熟度的评估
需要根据年龄、第二性征、骨龄等综合评估,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性征:包括男童声音改变、女童月经初潮、乳房及阴毛的发育等。
骨龄:包括手腕部骨龄、Risser征(是根据髂嵴骨骺的发育程度确定的,能反映骨发育程度,可分为Ⅰ、Ⅱ、Ⅲ、Ⅳ、Ⅴ度)、椎体骺环发育等。
肺功能检查
是本病的常规检查项目,用于了解有无肺功能损害。
检查主要包括静止肺容量、动态肺容量、肺泡通气量。
对指导治疗、判断疗效和疾病的康复、劳动力的鉴定及评估手术的耐受性等都有重要意义。
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检查:评定及判断神经、肌肉功能。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主要用于了解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病变。分为运动传导速度与感觉传导速度,如为单侧病变,以健侧为对照。
诱发电位检查:判断脊髓神经损伤程度,对评估或观察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术中脊髓监测:给手术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对保证患者术中的安全性和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及改善手术预后。
鉴别诊断
脊柱后凸
相似点:都可出现脊柱偏离中线,出现外形改变,且二者有时会同时出现。
不同点:脊柱后凸引起的外形改变主要为“驼背”,影像学检查有脊柱后凸表现。
脊柱肿瘤
相似点:都可出现逐渐加重的疼痛、脊柱畸形。
不同点:脊柱肿瘤早期即可出现肢体感觉异常、肌肉力量下降,甚至瘫痪等神经功能障碍,随着肿瘤体积增大还可有局部肿块。MRI检查发现肿瘤病灶可明确诊断。有时脊柱肿瘤是脊柱侧凸的病因。
脊柱结核
相似点:都可出现背部疼痛、脊柱变性及活动受限等表现。
不同点:脊柱结核还有低热、乏力、盗汗、食欲缺乏等结核病的特征性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可鉴别。
脊柱骨折
相似点:都可出现局部疼痛、畸形。
不同点:脊柱骨折发病前常有外伤史,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鉴别。
强直性脊柱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疼痛、脊柱弯曲度增加、脊柱活动受限。
不同点:强直性脊柱炎是脊柱炎症性疾病,还常有晨起腰痛、晨僵等,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尽可能地矫正畸形、稳定脊柱、维持平衡,延缓或阻止病情进展。
治疗方案:需要根据脊柱侧凸类型、脊柱侧凸弯曲度、症状严重程度、患者全身状况、个人意愿等综合决定。一般来说,脊柱侧凸弯曲度(Cobb法测量,下述均为此法测量)为20°~50°者,多采取非手术治疗;50°以上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定期观察
适用于脊柱侧凸弯曲度小于20°的患者。观察脊柱侧凸是否继续发展。
观察期间每4~6个月复诊1次,复诊时需要进行X线检查。
如果发现脊柱侧凸弯曲度逐渐增大,需要考虑采取治疗措施。
支具治疗
支具治疗是最主要、最可靠的方法,也是防止脊柱侧凸进展的唯一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推荐应用的人群
生长期儿童20°~40°的柔软性侧凸,需要在治疗前进行成熟度评估。
儿童患者,特别是Risser征<Ⅱ度和月经未来潮的患者,如初诊时脊柱侧凸弯曲度已达30°,应立刻开始支具治疗。
对于脊柱侧凸弯曲度20°~30°的患者,如果证明每年有5°的进展,也应采取支具治疗。
不推荐应用的人群
对于生长潜能不足,如Risser征大于Ⅳ度或月经来潮已超过1年的患者,支具通常已无明显效果。
常用类型
Milwaukee支具:有颈圈,外观难以被接受;主要用于胸椎侧凸者,尤其是胸廓尚未发育好者。
Boston支具:没有颈圈及垂直金属条,外观容易被接受;仅可用于顶椎在第7胸椎以下者。
治疗过程
医生会根据患者身材量身定做支具。
初始穿戴时,应从第1天穿2~3小时,逐渐增加穿戴时间,1周左右穿戴适应并调整到位后,则每天至少穿戴16~23小时。
初始穿戴1个月后复查,进行调整;以后每3~6个月复查1次,随时调整,直至骨骼发育成熟。
药物治疗
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
对于疼痛严重,难以忍受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类药物。
部分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会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的不良反应。
胃部溃疡、出血者,应尽量避免服用这类药物。
医疗体操
医疗体操可以缓解或阻止脊柱侧凸进展,纠正异常姿势;增加柔韧性,矫正肌力不平衡;增强核心肌群力量,躯干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纠正异常步态;改善呼吸运动。
医生会根据脊柱侧凸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姿势训练、矫正体操、呼吸训练等。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矫正脊柱的弯曲,恢复脊柱平衡,防止脊柱侧凸进展,并且尽可能地保留脊柱活动节段以防止神经损害。严重或进展的脊柱侧凸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前准备
对于脊柱侧凸弯曲度大于100°的严重患者,可以先进行头盆环牵引或头环轮椅牵引矫正,再进行手术,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进行呼吸训练,包括缓慢呼吸、鼻吸口呼等。
进行唤醒试验训练,可减少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
适应证
支具治疗无效。
生长期儿童侧凸不断加重。
脊柱失平衡。
明显外形畸形。
手术方式
手术主要分侧凸矫形、脊柱融合两个方面。
侧凸矫形
矫形方法发展很快,目前常用的为三维矫正术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
三维矫正术
是在三维空间内,对脊柱进行旋转矫正,将病理弯曲转变为生理弯曲的治疗方法。
常用方法包括旋棒矫正技术、撑开和压缩技术、平移技术等。
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
是通过手术将螺钉置入椎弓根,获取强大的矫正力,来控制脊柱弯曲、椎体旋转的方法。
手术通常会在透视下完成。
脊柱融合
脊柱融合的目的是保持矫形效果,维持脊柱的稳定。
融合范围与就诊年龄、畸形程度等有关。
预后
治愈情况
除了重度的脊柱侧凸以外,脊柱侧凸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也很少会影响寿命。
经过积极治疗后,脊柱侧凸可获得不同程度的矫正,但并不是总能完全矫正。具体矫正率与年龄、脊柱侧凸弯曲度、病因等有关,一般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矫正率为60%~80%。
危害性
脊柱侧凸会出现躯干的畸形、塌陷、疼痛等,导致劳动能力下降,工作能力和生存质量下降。
脊柱侧凸导致的外形异常,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严重的脊柱侧凸可导致心肺功能异常、脊髓及神经受压,会影响正常寿命。
日常
日常管理
脊柱侧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心理调节、运动调节等多个方面。
生活管理
治疗期间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手术后卧床时家属应协助患者定期翻身,以免发生压疮。
出院后也应坚持进行功能锻炼,但活动量不宜过大。
保持居住环境整洁、安静、舒适,空气流通。
戒烟。
饮食管理
饮食以清淡(少油、少盐、少糖)为主,避免食用辣椒、花椒、咖啡、咖喱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当加强营养,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可以选择鱼、虾、鸡蛋、牛肉、禽类。
多食用水果、蔬菜等高纤维素食物,避免便秘。
戒酒。
心理调节
患病后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患者需要调节心情,乐观面对,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家人、朋友需要多加鼓励,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坚定治疗的信心,促进疾病康复。
严重时可到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和治疗。
随诊复查
脊柱侧凸需要定期复查,以便医生观察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时可能会做一些检查,如X线检查。
如果在进行支具治疗,一定要长期坚持,直到复查时医生建议结束治疗。
观察或治疗过程中,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或者出现疼痛、下肢麻木等紧急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预防
脊柱侧凸多数病因不明,没有明确的预防方法,以下措施可能会减少脊柱侧凸的发生或增加早期发现的概率。
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不要长时间一个姿势站立或坐立。
保证足够的奶制品摄入,补充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适度运动、晒太阳。
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运动中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避免外伤。
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尤其是儿童、有家族史者。
患有黏多糖贮积症等原发病时,应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1]
邱贵兴. 脊柱畸形外科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2]
邱贵兴. 脊柱侧凸邱贵兴2016观点[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3]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Genetics Home Reference. 2013. https://ghr.nlm.nih.gov/condition/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expand-collapse-start
[4]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Scolios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IAMS. 2015. http://www.niams.nih.gov/health_info/scoliosis/
[5]
Scoliosis – Treatment in adults. NHS Choices. 2013. http://www.nhs.uk/Conditions/Scoliosis/Pages/treatment-adults.aspx
[6]
Antoine L, Nathan D, Laure M, Briac C, Jean-François M, Corinne B. Compliance with night-time overcorrection bracing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Result from a cohort follow-up. Medical Engineering & Physics, 2020, 77: 137–141.
[7]
Bastrom TP, Marks MC, Yaszay B, Newton PO. Prevalence of postoperative pain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preoperative pain. Spine, 2013, 38(21): 1848–1852.
[8]
Chen Z, Rong L. Comparison of combined anterior-posterior approach versus posterior-only approach in treating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 meta-analysis. European Spine Journal, 2016, 25(2): 363–371.
[9]
Day JM, Fletcher J, Coghlan M, Ravine T. Review of scoliosis-specific exercise methods used to correct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rchives of Physiotherapy, 2019, 9: 8.
[10]
Edery P, Margaritte-Jeannin P, Biot B, Labalme A, Bernard JC, Chastang J, Kassai B, Plais MH, Moldovan F, Clerget-Darpoux F. New disease gene location and high genetic heterogeneity in idiopathic scoliosis.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1, 19(8): 865–869.
[11]
Fischer CR, Kim Y. Selective fusion for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 review of current operative strategy. European Spine Journal, 2011, 20(7): 1048–1057.
[12]
Gorman KF, Julien C, Moreau A. 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idiopathic scoliosis. European Spine Journal, 2012, 21(10): 1905–1919.
[13]
Landman Z, Oswald T, Sanders J, Diab M.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pain in surgical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Spine, 2011, 36(10): 825–829.
[14]
Oakley PA, Ehsani NN, Harrison DE. The Scoliosis Quandary: Are Radiation Exposures From Repeated X-Rays Harmful?. Dose-Response, 2019, 17(2): 1559325819852810.
[15]
Thompson JY, Williamson EM, Williams MA, Heine PJ, Lamb SE. Effectiveness of scoliosis-specific exercises for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compared with other non-surgical interven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hysiotherapy, 2019, 105(2): 21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