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丛在哪里?结构功能特点及影响是什么?检查自测方法

所属科室: 神经外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日常养护
运动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脉络丛是由一部分伸入脑室内的毛细血管形成

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脉络丛参与血-脑脊液屏障、脑-脑脊液屏障的构成

位置

脉络丛位于侧脑室、第四脑室以及第三脑室内。第四脑室脉络丛夹带着室管膜上皮和软膜突入室腔,成为第四脑室脉络丛;两侧间脑之间有一矢状位的窄腔,为第三脑室,其顶部为脉络丛;侧脑室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侧脑室室腔内也有脉络丛。

脉络丛是由第三、四脑室顶和部分侧脑室壁的软膜与室管膜直接相贴,突入脑室而形成的皱襞状结构,室管膜则成为有分泌功能的脉络丛上皮。脉络丛上皮由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室管膜细胞组成,胞质含较多线粒体,相邻细胞顶部之间有连接复合体。上皮外方的结缔组织含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和巨噬细胞。脉络丛上皮细胞不断分泌无色透明的脑脊液。

侧脑室脉络丛

是由突入到脑室内的盘曲的血管丛组成,发育成熟的脉络丛由两部分组成,即源自软膜的富于血管的结缔组织和由半球壁演变来的室管膜上皮。此上皮突入脑室腔内,仅通过脉络膜裂与外面的软膜相连。脉络丛的附着线称脉络带,一条附着于穹窿和海马伞叫穹窿带,另一条沿附着板延伸,称脉络带。

第三脑室脉络丛

间脑的顶板是单层的室管膜细胞,与覆盖其外的血管和软膜突入第三脑室形成第三脑室脉络丛。此丛位于第三脑室的顶部,穹隆之下,成两排沿中线排列,张于左、右丘脑髓纹之间。前端于室间孔与侧脑室脉络丛相连。供血来源于脉络膜前、后动脉,其静脉与终静脉合成大脑大静脉,绕过胼胝体压部之后,终于直窦。

第四脑室脉络丛

第四脑室脉络丛组织为室顶的膜壁,外面覆盖含丰富血管的软脑膜,内衬一层室管膜上皮。血管顶着软脑膜和上皮性的室管膜突入脑室内,构成第四脑室脉络丛。此丛有纵横两列,纵列的两排沿中线两侧突入脑室,横列的自每排纵列的上端呈直角分出,水平向外伸延,其外端可经第四脑室侧孔突人蛛网膜下腔。两纵列的平行向下,于末端汇合,经第四脑室中孔突入小脑延髓池。

脉络丛不但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也参与血-脑脊液屏障、脑-脑脊液屏障的构成。

产生脑脊液

脉络丛上皮细胞不断分泌无色透明的脑脊液,充满脑室、脊髓中央管、蛛网膜下隙和血管周隙,脑脊液有营养和保护脑与脊髓的作用。脑脊液最后被蛛网膜粒吸收进入血液,从而形成脑脊液循环。

参与血-脑脊液屏障、脑-脑脊液屏障的构成

血-脑脊液屏障位于脑室脉络丛的血液与脑脊液之间,其结构基础主要是脉络丛上皮细胞之间有闭锁小带紧密连接,但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窗孔,因而其有一定的通透性。脉络丛的室管膜细胞作为胶质细胞,通过形成紧密连接也参与脑-脑脊液屏障的构成。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良好的饮食规律有助于养护脉络丛,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在饮食上应不偏食、不挑食,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同时应避免暴饮暴食,做到少食多餐或三餐定时定量,并注意饮食卫生,饭前或吃东西之前应正确洗手。

脉络丛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护,如规律作息、保持心情平和、注意个人卫生,对脉络丛疾病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规律作息

应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使脑部得到充分休息,也就是让脉络丛得到休息,并纠正过劳的不良习惯。

保持心情平和

应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注意个人卫生

应注意卫生,便后及时洗手,减少因卫生而导致脉络丛感染。

脉络丛虽然没有直接的的运动养护,但是多进行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可提高身体素质,从而间接减少脉络丛疾病的发生率,可以选择骑自行车、游泳、快走等运动来提高抗病能力。

脉络丛为人体重要的器官,具有产生脑脊液的功能,当出现脉络丛疾病时,其形态、质地、颜色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从脉络丛的形态方面对比一下健康脉络丛和不健康脉络丛的区别。

脉络丛形态

1、正常脉络丛

脉络丛是由一部分伸入脑室内的毛细血管形成,具有数个分叉。

2、异常脉络丛

脑室型脑囊虫病

以第四脑室多见,检查可见脑室形态异常或者脑室局限性不对称扩大,脉络丛移位,存在梗阻性脑积水。部分囊泡可高于脑脊液,囊壁可见环形强化或钙化。

病毒性脑膜炎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脑膜弥漫性增厚,镜下可见脑膜有炎性细胞浸润,侧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亦可有炎性细胞浸润,伴室管膜内层局灶性破坏的血管壁纤维化,以及纤维化的基底软脑膜炎。

脉络丛乳头状瘤

影像学检查可见脑室明显增大,内有稍高密度影,增强CEA为阳性。肿瘤将正常脉络丛吞噬,呈叶状外观,内有点状钙化。有时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MRA或脑血管造示较深的肿瘤染色,并可显示来自正常脉络丛的脉络动脉扩张,可伴有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等症状。

脉络丛癌

以密集的细胞密度、核分裂、核多形性、点状坏死、缺少乳头状结构,并侵袭神经组织为特征,并且有可能扩展进入脑室外的脑实质。影像学上,头颅CT可发现肿瘤充满脑室病灶有坏死、囊变或钙化,为不均一稍高密度,周围脑组织水肿,注射造影剂后可见肿瘤强化异常明显但不一致。脑血管造影可发现病灶处有动静脉分流与肿瘤新生血管。

脉络丛受损后,多表现为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压迫症状、脑膜刺激征等,具体如下:

脑积水、颅内压增高

脉络丛具有产生脑脊液的功能,若脉络丛发生病变,会阻塞脑脊液循环,引起脑水肿,当颅内的脑脊液过多,还会使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行走不稳、两便失禁、视神经盘水肿,甚至失明、猝死等症状。

压迫症状

当脉络丛出现肿物,随着肿块发展,可压迫气管或食管,患者早期会出现吞咽困难及声音沙哑的症状,晚期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囊虫位于大脑皮层,可出现相应的运动、感觉和语言功能障碍,位于小脑则出现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

脑膜刺激征

部分脑囊虫病以及病毒性脑膜炎可导致出现脑膜刺激征,表现为头痛、呕吐、颈强直,以及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等。

其他症状

脉络丛病变严重,会引起广泛脑损害或脑萎缩,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等症状,以及情绪及精神异常,表现为情绪低落,以及出现幻觉、妄想等。病毒性脑膜炎还会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乏力等。

脉络丛受损后可引起脑囊虫病、脉络丛肿瘤等疾病,而影响脉络丛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寄生虫感染

人是猪绦虫的中间和终末宿主。感染途径有两种,最常见的是外源性感染,即人体摄入带有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是因不良卫生习惯虫卵被摄入体内致病;少见原因为内源性感染即肛门口腔转移而形成的自身感染,或者是绦虫的节片逆行入胃,虫卵进入十二指肠内孵化溢出六钩蚴,蚴虫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并发育成囊尾蚴,然后寄生在脑实质脊髓、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

病毒感染

85%-95%病毒性脑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单纯疱疹病毒和腺病毒。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大部分病毒在下消化道发生最初的感染,肠道细胞上有与肠道病毒结合的特殊受体,病毒经肠道入血,产生病毒血症,再经脉络丛侵犯脑膜,引发脑膜炎症改变。

脉络丛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症状表现自测,具体如下:

症状表现

如果出现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乏力等症状,并且未见好转,建议到神经内科就诊,明确诊断。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眩晕等症状,则提示存在颅内压升高,应及时就诊,明确病因。若无诱因出现吞咽困难及声音沙哑的症状,并且无法自行好转,并有加重的趋势,建议及时就诊,排除脉络丛肿瘤。

脉络丛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三大类。

体格检查

主要检查是否有视力障碍、听力减退、吞咽困难,以及是否存在肢体活动障碍、肌张力改变、感觉障碍,是否存在脑膜刺激征等,来初步判断脉络丛损伤是否影响到神经系统。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通过白细胞、血沉的水平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

脑脊液检查

可根据脑脊液的颜色、压力、细胞种类、蛋白含量等辅助诊断病情。

病原学检测

可明确感染的类型,并为用药治疗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头颅可检测颅内的基本情况,若X线检查表现为颅缝增宽、颅面比例失调、颅盖呈“银线”征等,常提示存在颅内压增高。

头颅CT

CT检查能够发现病变,并确定其位置,寄生虫感染者还可明确寄生虫的大小及数目,并可显示是否存在脑水肿、脑积水及脑室形态。

头颅MRI

分辨率高于CT,可以更好的显示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的情况。

脑血管造影

适用于脉络丛肿瘤患者,脑血管造影示较深的肿瘤染色,并可显示来自正常脉络丛的增粗的肿瘤供血动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