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科室: 产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胎盘是由胎儿部分的羊膜和叶状绒毛膜及母体部分的底蜕膜构成
胎盘是胎儿与母体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胎盘主要表现为形态和位置上的异常
位置
胎盘位于子宫腔内,是胎儿在子宫中获得营养而发育的重要器官,但与胎儿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胎盘是由由胎儿部分的羊膜和叶状绒毛膜及母体部分的底蜕膜构成的,中央厚,周边薄,平均厚约2.5cm。胎盘的胎儿面光滑,覆有羊膜,脐带附于中央或稍偏,透过羊膜可见呈放射状走行的脐血管分支。胎盘的母体面粗糙,为剥脱后的底蜕膜,可见15~30个由浅沟分隔的胎盘小叶。
在胎盘垂直切而上,可见羊膜下方为绒毛膜的结缔组织,脐血管的分支走行其中。绒毛膜板发出40~60根绒毛干,绒毛干又发出许多细小绒毛,绒毛干的末端以细胞滋养层壳固着于基蜕膜。脐血管的分支沿绒毛干进入绒毛内,形成毛细血管。绒毛干之间为绒毛间隙,有基蜕膜构成的短隔伸入其内,称胎盘隔。胎盘隔将胎盘分隔为15~30个胎盘小叶,每个小叶含1~4根绒毛干及其分支。子宫螺旋动脉与子宫静脉的分支开口于绒毛间隙,故绒毛间隙内充满母体血液,绒毛浸泡其中。
胎盘的作用较多,主要有物质交换、防御、合成及免疫等功能,具体如下:
物质交换
胎儿与母体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交换,以维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胎儿通过胎盘从母血中获取氧、葡萄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游离脂肪酸、水、维生素、电解质、抗体和某些激素等,排出CO2、尿素、肌酐、肌酸等代谢产物,尤其是对氧的摄入。
防御保护
胎盘屏障作用有限,各种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及大部分药物均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细菌、弓形虫、衣原体、梅毒螺旋体不能通过胎盘屏障,但可在胎盘部位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后进入胎体感染胚胎及胎儿。母血中免疫抗体如IgG能通过胎盘,使胎儿在出生后短时间内获得被动免疫力。
合成功能
胎盘的合体滋养层可分泌多种激素,主要为多肽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这些激素对维持正常妊娠起重要作用。其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HCG)在受精卵着床后1天可以在血清中测出,它能促进母体卵巢内黄体的生长发育以维持妊娠。甾体激素包括孕激素和雌激素,孕激素从妊娠8-10周由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开始产生,以后逐渐增多,妊娠第4个月末,当母体卵巢内的黄体退化后,胎盘产生的孕激素可替代卵巢内黄体的作用,使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状态以维持妊娠。雌激素在孕10周后由胎盘合成,雌激素的分泌量与胎盘的重量平行上升,第3个月开始急剧增加,分娩前达到高峰,主要功能为促进子宫和乳腺的生理性增生,对分娩具有积极意义。
免疫功能
胚体及其滋养层由于同时含有父母的遗传基因,故对母体来说,胚胎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移植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与母体通过胎盘进行密切的物质交换,而作为异物的父体基因抗原并未引起母体的排斥,其原因尚存在多种不同理论,如妊娠免疫耐受机制等,但胎盘具有免疫功能已得到肯定。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胎盘的养护,总体上饮食应多样化,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供给,但不宜饮酒及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宜多吃蛋类、牛奶、鱼、肉、动物肝脏、豆制吊、蔬菜、水果等,宜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食物,可采取少吃多餐的方法。同时注意血糖、血压的控制。
大多数孕妇在整个孕期可照常工作,但避免过重体力劳动和提重物。可适当参加活动,以不感到疲惫为原则。
日常生活中做好孕期护理,有助于间接降低胎盘的患病几率,主要如下:
作息良好
注意休息,保证每天有8~9h的睡眠时间。但应避免长时间坐位,因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
保持良好习惯
不抽烟,不喝酒,除必要情况下避免使用药物,远离辐射性物质的刺激,多开窗通风,保持居室空气新鲜、卫生。
注意卫生
衣服要宽大,勤换洗。日常可淋浴雨,但不应盆浴,以防逆行感染。
合理性生活
一般不必限制性生活,但如果有妊娠合并前置胎盘或既往有流产史,或出现早产风险者建议避免性生活。
胎盘作为胎儿附属物,是胎儿与母体对话的窗口,在胎儿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若发生异常,对母儿危害较大。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从胎盘的形态、位置等方面对比一下健康胎盘和不健康胎盘的区别。
胎盘形态
1、正常胎盘
妊娠足月的胎盘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重量为500~600g,约为出生儿重量的1/6,直径15~20cm,厚度1~2.5cm,中央厚,边缘薄。另外,根据胎盘在子宫内的朝向,可将胎盘分为胎儿面和母体面。胎儿面覆盖有光滑的、半透明的羊膜,脐带附着于中央,脐动脉和脐静脉从脐带附着处向四周呈放射性分布,直达胎盘边缘。母体面的表面呈暗红色。
2、异常胎盘
前置胎盘
指妊娠28周以后,胎盘位置低于胎先露部,附着在子宫下段、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
胎盘早剥
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于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借助超声可显示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出现边缘不清楚的液性低回声区,即为胎盘后血肿,胎盘异常增厚或胎盘边缘“圆形”裂开。
胎盘植入
指胎盘异常附着在子宫基层上,其中,胎盘绒毛黏附于子宫肌层表面称为胎盘粘连,胎盘绒毛深入子宫肌壁间称为胎盘植入,胎盘绒毛穿过子宫肌层到达或超过子宫浆膜面则为穿透性胎盘植入。
多叶胎盘
属于胎盘形态异常,如一个胎盘分成两叶、三叶或更多.但有一共同的部分互相连在一起,这类胎盘在剥离、娩出时易造成胎盘残留,引起产后出血及感染。
副胎盘和假叶胎盘
副胎盘是指一个或多个胎盘叶,与主胎盘分开有一定的距离(至少2cm),借胎膜、血管与主胎盘相连。而假叶胎盘则可见无血管与主胎盘相连。
轮廓胎盘和有缘胎盘
该类胎盘可见胎儿面的绒毛板小于母体面的基底板,而且可见胎儿面中央凹陷,周围环绕白色、不透明的厚膜环。
胎盘主要表现为位置和形态上异常,孕妇可有相应的体征和症状,如出血、疼痛等,以下从疾病角度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前置胎盘
典型症状为妊娠晚期或临产后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初次出血量较少,血液凝固出血可停止,但也不排除有初次即发生致命性大出血而导致休克的可能性。随着病情进展,出血常频繁出现,出血量也增多。
胎盘早剥
典型临床表现是阴道流血、腹痛,可伴有子宫张力增高和子宫压痛,尤以胎盘剥离处最明显。阴道流血特征为陈旧不凝血,但出血量往往与疼痛程度、胎盘剥离程度不一定符合。早期表现通常以胎心率异常为首发变化,宫缩间歇期子宫呈高张状态,胎位触诊不清。严重时子宫呈板状,压痛明显,胎心率改变或消失,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
胎盘植入
无典型临床表现与体征,主要表现为胎儿娩出后超过30分钟,胎盘仍不能自行剥离,伴或不伴阴道流血,行相关检查时可发现胎盘植入。
胎盘形态异常
容易引起产后出血和感染,部分患者还可有产前出血,多发生在孕晚期。另外,由于胎盘形态异常,容易发生早产、流产,以及胎儿发育异常甚至死亡。
胎盘可表现为形态异常和位置异常,其发生主要是高危因素引起,如多产、高龄、宫腔操作史、孕妇不良习惯等,发病机制可能和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滋养层发育迟缓等有关,具体如下。
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
剖宫产、子宫手术史、多次流产刮宫史、产握感染、盆腔炎等可引起子宫内膜炎或萎缩性病变。受精卵植入受损的子宫内膜,子宫蜕膜血管形成不良,可造成胎盘血供不足,诱发胎盘位置异常,如胎盘前置。
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
滋养层尚未发育到可以着床的阶段时,受精卵已达子宫腔,继续下移,着床于子宫下段进而发育成前置胎盘。
血管病变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尤其是重度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或全身血管病变的孕妇,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变性坏死甚至破裂出血,血液在底蜕膜与胎盘之间形成血肿,致使胎盘与子宫壁分离,导致胎盘早剥。
机械性因素
外伤尤其是腹部钝性创伤会导致子宫突然拉伸或收缩而诱发胎盘早剥。
辅助生殖技术
使用促排卵药物,改变了体内性激素水平,可诱发胚胎发育异常。
其他因素
高龄多产、吸烟、吸毒、绒毛膜羊膜炎等,均可导致胎盘异常。
胎盘无法自测是否健康,当孕期出现阴道流血、疼痛、胎心异常等情况时,应及早就医经超声检查明确。
胎盘主要通过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异常,必要时也会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病情发展,具体如下: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对怀疑胎盘位置异常的患者首选的检查手段,可清楚显示子宫壁、胎盘、宫颈的位置,并可明确胎儿大小及存活情况。
磁共振检查
怀疑合并胎盘植入者,有条件的医院可选择磁共振检查,以了解胎盘植入子宫肌层的深度,是否侵及膀胱等,对凶险性前置胎盘的诊断更有帮助。
实验室检查
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等检查,对胎盘无直接诊断意义,但通过动态监测实验室结果有助于评估病情变化。
胎盘功能检查
能间接判断胎儿状态,是对胎儿进行孕期功能监护,使能够早期发现阴性胎儿宫内窘迫,有助于早期采取措施,使胎儿能在良好的情况下生长发育,直至具有宫外生活能力时娩出。检查包括胎动、雌三醇测定、孕妇血清人胎盘生乳素测定、缩宫素激惹试验、羊水指数等。
体格检查
用于初步诊断病情,主要包括腹部检查和阴道检查。如前置胎盘作腹部检查时可见子宫软,轮廓清楚,无压痛,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胎位清楚,胎先露高浮或伴有胎位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