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指双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双膝内侧相触,而双足内踝不能靠拢的状态
主要表现为膝外翻畸形,以及行走受限等
年龄较小,骨骺未闭合者,可采取保守治疗;骨骺闭合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
幼儿多可自行矫正,大龄儿童或成人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才能矫正
膝外翻是什么?
定义
正常情况下,双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双膝和双足内踝应能同时并拢互相接触。如果双膝内侧相触,而双足内踝不能靠拢,即为膝外翻。
对于2~6岁的儿童,15°以内的膝外翻是正常的。
如果外翻角度过大,或者双侧不对称,或身材矮小,则高度怀疑病理性膝外翻。
分类
根据单/双侧发病可分为两类。
X形腿:双侧膝外翻,膝部类似X形。
K形腿:单侧膝外翻,膝部类似K形。
发病情况
膝外翻多见于2~6岁幼儿,患病率尚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膝外翻矫正的最佳年龄是多大?
发育性膝外翻(2~6岁)一般无需矫正,病理性膝外翻矫正最佳年龄为6岁以前。
一般儿童随着成长膝外翻会自行矫正。如果出现跛行等症状则需要及时纠正,一般来说6岁是矫正的黄金期,矫正的效果会非常明显。
如果已经过了6岁,那就尽量在青春期(10~12岁)以前矫正,预后效果较好。
如已过了青春期(>18~20岁),建议到医院做手术矫正。
儿童膝外翻不治疗行吗?
6岁以下儿童如果膝外翻不严重多无须治疗,10岁以上儿童膝外翻建议及早治疗。
幼儿期发生的膝外翻多为短期现象,可随身体生长发育而自行矫正,一般无须治疗。
如果儿童出现了跛行、关节变形等情况,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影响下肢功能。10岁以上儿童膝外翻建议及早手术治疗,减少畸形及行走困难的可能。
遗传膝外翻影响孩子长高吗?
遗传性的膝外翻一般不会影响孩子长高。
遗传性膝外翻属于生理性因素,不会影响下肢骨骺的闭合,所以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的长高。
如果膝外翻是由病理性因素导致的,例如缺钙所致的佝偻病,可能会影响孩子长高。因为钙剂缺乏会直接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容易造成孩子骨骺提前闭合,骨骼发育停止。
膝外翻怎么锻炼能恢复?
如果外翻角超过15°的儿童一般可以康复训练恢复。如果年龄较大(>10岁)则效果不佳,建议采取手术治疗。
踝泵训练:脚掌与床面呈90度,脚尖用力向身体方向勾起,保持10~15秒,再将脚尖向身体反方向用力下压。
直腿抬高训练:患者双腿伸直,脚掌与床面呈90度。绷紧大腿肌肉,缓慢而匀速地抬高患侧腿约30cm,在最高点停留3秒。
病因
致病原因
发育性因素
生理性:在幼儿开始行走时,由于受力及各组织发育不均衡等,可出现短期的膝外翻现象。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2.5岁左右,多可随着生长发育逐渐自行矫正。
病理性:在身体发育期间,由于营养不良或肠道疾病等原因引起钙、磷等营养元素缺乏,骨骼发育障碍、骨变形或关节软骨发育不良,也可导致膝外翻。如患有佝偻病、黏多糖贮积症、软化型氟骨症等。
失衡性因素
长期姿势不良或用力习惯不正确,可引起支配膝关节的肌肉力学失衡,导致膝关节移位,形成膝外翻。
如长期“W”形坐姿,过早使用学步车等。
外伤或其他疾病
外伤等可损伤膝关节,形成膝外翻。
脑瘫、脊髓灰质炎等神经肌肉性疾病,可导致髂胫束痉挛,引起膝外翻。
骨肿瘤、慢性骨髓炎等可导致儿童下肢骨不对称性生长,形成膝外翻。
其他
遗传也是导致膝外翻形成的因素之一,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症状
主要症状
主要表现为膝外翻畸形,即双腿自然伸直或站立时,双膝内侧相接触,而双足内踝不能靠拢,腿部常类似“X”形。也可为单侧膝外翻,站立时双腿类似“K”形。
其他症状
行走时双膝易碰撞,步态与正常不同(常呈“内八”字),容易跌倒。
膝关节疼痛。
并发症
膝关节骨关节炎
长期存在膝外翻者,可因膝关节内外侧受力不均匀而加速膝关节退行性变,引起膝关节骨关节炎,出现逐渐加重的膝部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疼痛好转。
就医
就医科室
儿科
如发现孩子出现“X”形腿或站立时双腿类似“K”形,行走时双膝易碰撞、易跌倒,建议及时就医。
骨科
前往儿童专科医院就医者,可选择骨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儿有时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症状,家长可帮助记录出现过的症状,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目前有哪些症状?持续多久了?
孩子下肢伸直或站立时,双足内踝能完全并拢吗?
孩子走路正常吗?是否经常跌倒?
是否有膝关节疼痛?
病史清单
孩子是否患有佝偻病、脑瘫、脊髓灰质炎、骨肿瘤、慢性骨髓炎等疾病?
家里是否有人有膝外翻病史?
膝关节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
实验室检查:生化检查、血清维生素D₃检测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维生素(口服):维生素D、鱼肝油
钙剂(口服):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多为正在学习行走的幼儿。
有佝偻病、脑瘫、脊髓灰质炎,骨肿瘤、慢性骨髓炎等病史。
有长期姿势不良、外伤等情况。
临床表现
有典型的膝外翻表现,即双下肢伸直或站立时,双膝接触而双足内踝不能并拢。
实验室检查
可通过检查血液中维生素D₃、磷、碱性磷酸酶、钙等水平,帮助明确病因。
如患有佝偻病,可有血清钙、磷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影像学检查
主要为X线检查,一般需要拍摄膝关节正侧位片及双下肢站立位全长片。
可显示骨的畸形状况及测量角度,有诊断价值,还能指导治疗。
X线测量股骨与胫骨长轴成角度数(股胫角),正常为171°~175°,超过175°即为膝外翻。
检查时避免携带金属物品,儿童检查时需要父母帮助摆放体位。
分度
膝外翻根据平卧位、伸直下肢且两膝并拢时两内侧踝间的距离,可分为三度。
轻度:两内侧踝间距在3厘米以内。
中度:两内侧踝间距为3~10厘米。
重度:两内侧踝间距在10厘米以上。
鉴别诊断
膝内翻
相似点:都可有膝关节疼痛、行走受限等症状,且都可有佝偻病等病史。
不同点:膝内翻为两腿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跟部相接触,而两膝不能并拢;膝外翻则双下肢伸直或站立时,双膝接触而双足内踝不能并拢。通过典型临床表现即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或维持等长、矫直的下肢,缓解疼痛和保证行走稳定。
治疗原则:膝外翻需要根据患者年龄、病因、畸形情况等选择不同治疗方法。一般7岁以下儿童,除非膝外翻特别严重或有特殊病因需要处理,多无须治疗。
保守治疗
观察:幼儿出现膝外翻可能是正常现象,一般定期观察即可,无须治疗。
矫正畸形:骨骺未闭合者,可尝试应用夹板、矫形鞋垫等方法矫正,但需要长期坚持。
积极治疗原发病:患有佝偻病等疾病者,应积极治疗。
手术治疗
适应证:膝外翻者只要骨骺已经闭合,即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缓解膝关节疼痛,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改善下肢外观。
手术方式:主要采取股骨髁上截骨术,常用截骨方法有开放和闭合楔形、线形、杵臼形等;严重时可采取全膝关节置换术。
手术并发症:手术后可能会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预后
治愈情况
幼儿期发生的膝外翻多为短期现象,可随身体生长发育而自行矫正。
大龄儿童或成人发生的膝外翻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才能矫正,部分严重膝外翻可致残。
危害性
膝外翻会干扰患者正常步行、跑步和体育活动。
膝外翻是导致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
膝外翻会影响下肢美观,长期不治疗可能影响患者自信心。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以清淡(少油、少盐、少糖)为主,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虾、鸡蛋、牛肉、水果、蔬菜等。
避免食用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腌制食物、动物肝脏、油炸食品、烧烤等。
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咖喱、芥末等。
注意摄取足够的钙质,如奶类、动物骨头、芝麻等。
避免饮酒。
运动管理
病情严重时,应尽量避免行走。
病情轻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避免激烈运动。
其他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吸烟者应戒烟。
预防
预防原发病
尽量母乳喂养,以免婴幼儿发生佝偻病。
保证儿童饮食营养丰富、均衡,必要时在营养师等专业人员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钙剂等。
儿童应经常晒太阳,多参加户外活动。
其他
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长期处于“W”坐姿。
避免让儿童过早使用学步车。
参加橄榄球等对抗性运动时,做好防护。
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外伤。
参考文献
[1]
田伟. 实用骨科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吴肇汉,秦新裕,丁强. 实用外科学:下册[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潘祥林,王鸿利. 实用诊断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5]
丁焕文,张迪辉,涂强,等. 计算机辅助膝内翻及外翻畸形分析和精确矫形[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03):376-385.
[6]
胡祖杰,刘传康. 儿童X型腿、O型腿的评估与治疗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1512-1513.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