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一种累及消化道的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腹胀、腹部包块、血便以及体重减轻等
目前病因未明,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
治疗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等

定义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累及消化道的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以空回肠、直肠、结肠受累为主,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流行病学
患发病率
欧美国家: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在欧美国家发病率分别为24.3/10万和12.7/10万。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在我国发病率分别为11.6/10万和1.4/10万。
流行趋势
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社会压力的不断提升,炎症性肠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提升。
性别分布
女性比男性更易患克罗恩病。
男性比女性更易患溃疡性结肠炎。
年龄分布
炎症性肠病主要好发于中青年,发病的高峰年龄为15~40岁。

病因
致病原因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基本病因
环境因素
可能包括饮食、卫生条件、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
可以将肠道比作“温室里的花朵”,外界环境变得越来越清洁,儿童期肠道免疫系统接受的外源刺激减弱,形成的“免疫耐受”就会不完善,其后对肠道抗原刺激的“风吹雨打”便经受不起。
遗传因素
目前认为,炎症性肠病不仅是多基因病,而且也是遗传异质性疾病(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可通过生育遗传给后代)。患者在一定环境因素作用下由于遗传易感性而发病。
感染与菌群因素
有研究认为,炎症性肠病是针对自身存在的肠道菌群的异常免疫反应而引起的。
免疫因素
由于免疫调节紊乱或以上其他因素的持续刺激,患者自身免疫反应表现为过度异常和难以自限而发病。
可能由于免疫反应类型不同,最终导致组织损害的表现不同。
诱发因素
食物因素
部分食物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本病,如长期西方饮食模式可能增加炎症性肠病的风险。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本病,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和抗生素等。
吸烟
长期吸烟可能会增加患克罗恩病的风险。
放射治疗
放射线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炎症性肠病。

发病机制
同病因一样,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也是至今未明。
目前认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为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免疫系统无法清除肠内微生物或食物等抗原时,可增加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最终引起过度的免疫反应,诱发本病。

症状
炎症性肠病的症状包括血性腹泻,粪中含血和黏液,腹痛、里急后重,可出现腹部包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因肠粘连、肠壁和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所致,内瘘形成以及腹内脓肿等均可引起腹部包块以及贫血、发热、消瘦、低蛋白血症等表现。
年幼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还会伴有发育延迟的表现。
典型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
腹泻、黏液性血便
多反复发作,主要在疾病活动期出现,疾病缓解期时消失。
腹痛
下腹部的轻到中度疼痛,通常伴有急切排便感,一般在排便后,疼痛可逐渐缓解。
里急后重
溃疡性结肠炎常伴有里急后重,主观感觉为想排便又排不干净。
其他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胀以及食欲下降等。
克罗恩病
腹痛
表现为右下腹或肚脐周围疼痛,一般疼痛不会持续出现。
随病情发展,疼痛会持续加剧或持续出现。
腹部包块
主要出现在右下腹或脐周,可经由触摸发现。
腹泻
粪便特点:带有血液的糊状粪便。
腹泻特点:腹泻次数、黏液性血便没有溃疡性结肠炎明显。
里急后重
同炎症性肠病一样,克罗恩病也可出现里急后重。
肛周病变
肛门处以及肛门周围可出脓肿,同时伴有疼痛、便秘和局部出血等症状。
瘘管
瘘管是连接空腔脏器与体表或空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通常有两个及以上的开口。本病主要是由于炎症穿透肠道壁而形成的瘘管。
肠道之间瘘管:表现为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
肠道与其他器官之间瘘管:表现为疼痛、脓肿形成等感染症状。

伴随症状
肠外疾病
骨关节疾病
是本病最常见的肠外表现,常见伴发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骶髂关节炎等。
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部位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关节畸形等。
强直性脊柱炎:症状为关节疼痛、病变、肌肉痉挛等。
骶髂关节炎:出现全身乏力、腰背部疼痛等症状。
皮肤病变
结节性红斑:表现为双侧胫前皮肤出现红斑及疼痛性皮下结节。
坏疽性脓皮病:下肢、臀部或躯干出现皮损。
眼损害
包括并发结膜炎、虹膜炎等。
结膜炎:主要表现为眼睛红、肿、畏光、分泌物增多等。
虹膜炎:视物模糊、流泪、畏光、眼痛以及视力下降等。
肾结石
较小的肾结石可无临床症状,较大的肾结石表现为患侧腰痛、腰酸或腰胀。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表现为皮肤瘙痒、乏力、皮肤和巩膜(俗称眼白)黄染、体重减轻以及发热等。
血栓性静脉炎、血管栓塞
患处出现红、肿、热、痛,患肢凹陷性肿胀,行走时加重,静卧后减轻,皮肤呈现暗红色。
其他
溃疡性结肠炎肠外表现还包括口疱疹性溃疡、肺部肉芽肿等并发症的症状等。
营养不良
成人:表现为体重下降、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的症状。
儿童: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
发热
还可出现发热等症状,且发热程度随病情发展而逐渐严重。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出现腹痛、腹泻、腹胀、腹部包块、血便以及体重减轻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
这些症状是什么时间出现的?
如果出现了腹泻,每天大便几次?
粪便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有没有腹胀,什么情况下可以缓解?
有无发热、消瘦以及乏力等症状?
最近体重下降了吗?
最近压力大吗,焦虑吗?
近期有没有吃不洁净的食物,或饮用不卫生的水?
近期是否吃过什么药?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患有肠道疾病?
是否做过相关检查?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家里是否有人患炎症性肠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自身抗体检查
便常规、便潜血、粪便培养
胃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小肠镜检查
腹部超声、腹部CT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菌药物:头孢呋辛、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
止泻药物: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
抗胆碱药:消旋山莨菪碱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醋酸泼尼松
氨基水杨酸制剂:阿司匹林、美沙拉嗪、奥沙拉嗪、柳氮磺吡啶
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硫唑嘌呤、环孢素、英夫利西单抗

诊断
疾病诊断
病史
有本病家族史。
临床表现
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和黏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或不伴不同程度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提示机体有无炎症及贫血。
粪便检测:粪便隐血试验可了解有无消化道出血,有助于诊断。
自身抗体检查:血抗中性粒细胞核周胞质抗体和抗酿酒酵母抗体是本病的特异抗体,阳性结果有助于医生的鉴别诊断。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还可在镜检下取黏膜组织检验,可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和病情轻重。
结肠镜检查
腹泻、便血、腹痛等症状疑似炎症性肠病者,结肠镜检查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溃疡性结肠炎可见肠壁的连续性病变,可直接观察到溃疡或糜烂,对于诊断至关重要。
克罗恩病可见肠道黏膜的非连续性病变。
急性期重型人群,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检查,注意有肠道穿孔的风险。

小肠镜检查
小肠镜适用于与小肠相关的病变,多用于已经发现小肠病变或者极度可疑小肠病变时,用于进一步检查和确诊。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通过观察到被检查部位,可以直接显示其真实情况,直接观察到胃和十二指肠的微小病变。适应证为克罗恩病。
病理检查
黏膜组织如果发现特征性病理改变,则可以确诊。
当其他检查结果明确时,以免不需要做此项检查,以免刺激肠道加重病情。
影像学检查
胃肠钡餐检查
通过造影可显示病变范围,有利于帮助判断是否患有炎症性肠病。但只适用于不能进行内镜检查的群体。
病情较重时不宜作钡剂灌肠,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可以通过CT或MRI判断病变的部位,进而辅助诊断本病。
腹部超声检查
有助于发现腹部的脓肿、炎性包块和瘘管等并发症,辅助诊断炎症性肠病。

鉴别诊断
感染性结肠炎
相同点:都可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
不同点:感染性结肠炎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病程通常在4周左右,而炎症性肠病的病程通常较长。可通过粪便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肠结核
相同点:都可出现腹痛、腹泻和便秘、腹部肿块以及发热等全身症状。
不同点:肠结核一般有结核病史,可借由内镜检查进行鉴别诊断。当不能除外肠结核时应抗结核诊断性治疗。
肠白塞病
相同点:都可出现上腹、右下腹、全腹和脐周等部位的阵发性腹痛。
不同点:白塞病是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累及肠道称为肠白塞病,通常伴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等身体其他部位的表现。可借助肠镜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症状较轻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
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炎症性肠病,主要依靠手术治疗。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治疗方法尚处于研究阶段。
一般治疗
饮食调理和营养补充,主张少渣、高糖、高蛋白、低脂饮食。
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药物治疗
特别提醒:所有药物均应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氨基水杨酸制剂
氨基水杨酸制剂对控制轻、中型活动期有一定疗效,主要适用于病变累及结肠者。
糖皮质激素
是控制病情活动的药物,适用于本病活动期。活动性强的可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或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期情况,加用此类药物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甚至可停用。
生物制剂
主要适用于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以及合并瘘管经传统治疗无效者。疗效较好的有英夫利昔单抗。
英夫利昔单抗能中和造成炎症的物质,从而帮助治愈克罗恩病继发的瘘管。

手术治疗
何时需要手术
并发完全性肠梗阻、瘘管与脓肿形成、急性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时,需要行紧急手术治疗。
不需要手术的情况
手术对于瘘管与脓肿形成的情况,如果无明显症状,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内镜治疗

经内镜扩张治疗
克罗恩病并发肠道狭窄时,需要内镜下切开或扩张治疗。
经内镜给药
经内镜给药,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
如美沙拉嗪灌肠液、地塞米松等药物多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经内镜肠道菌群移植
还可经内镜进行菌群移植,可以改善肠道菌群。

其他治疗
有证据表明,服用鱼油胶囊可以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延长克罗恩病的缓解期。但尚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来确认这些治疗效果。

预后
治愈情况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很难根治,但经治疗后病情可以出现好转,但该病容易反复发作。

危害性
影响正常生活
炎症性肠病会引起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血便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并发症
炎症性肠病会出现肠穿孔和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严重时均可危及生命。
迁延不愈
溃疡性结肠炎大部分患者会反复发作,轻度及长期的缓解者愈后较好。
克罗恩病在治疗后可好转,部分可以自行缓解。
大多数炎症性肠病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日常
日常生活
饮食调节
避免长期食(服)用刺激性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规律进餐。
避免饮浓茶、咖啡等。
治疗期间禁止饮酒。
注意休息
按时作息,不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
生活习惯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
积极锻炼身体。
戒烟。
复诊
遵医嘱定期复诊。在治疗期间,如果症状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重,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都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预防
饮食宜清淡,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等。
保证良好的肠道菌群环境,不滥用抗生素等。
酸奶中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有利于肠道防御系统的构建,可以适当食用。
不要滥用含有激素的药品、养生或美容的保健品。
积极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类似症状的肠道炎症,如结肠炎等。
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王辰,王建安. 内科学:上册[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
尤黎明,吴瑛. 内科护理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胡品津,谢灿茂.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5]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广州)[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12):796-813.

[6]
王陇德,马冠生. 营养与疾病预防-医护人员读本[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7]
于康. 于康说营养:胃肠肝胆胰疾病与饮食[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

[8]
Limketkai Berkeley N, Hamideh Mohamed, et al. Dietary Pattern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Symptoms Activit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2022: izab335.

[9]
Sugar may trigge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by breaking down gut mucus. [2022-11-08] (https://massivesci.com/articles/ibd-sugar-western-diet-microbiome/)

[10]
Ye BD, McGovern DP. Genetic variation in IBD: progress, clues to pathogenesis and possible clinical utility. Expert Review of Clinical Immunology, 2016, 12(10): 1091–107.

[11]
Rashvand S, Behrooz M, et al. 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ulcerative colitis: a case-control study. Journal of Human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2018, 31(3): 408–412.

[12]
Ryan F J, Ahern A M, et al. Colonic microbiota is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ion and host epigenomic alteration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1): 151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