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大肠埃希杆菌性胃肠炎是指由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俗称大肠杆菌)所引起的胃肠炎。正常情况下,大肠埃希杆菌是人类和动物的肠道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并不致病。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时,可作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肠道外和肠道内的感染。引起人类腹泻的大肠埃希杆菌总称为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依其发病机制,可分为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和集聚性大肠埃希杆菌。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感染科 、儿科
临床症状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胀、水样便等。
危害
大量呕吐、腹泻可出现明显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并发症
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等。
检查
体格检查、便常规、排泄物细菌培养。
诊断
根据病史、腹泻及实验室检查做出诊断。
治疗原则
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治疗。
治愈性
积极治疗可缓解症状。
饮食建议
宜清淡、易消化饮食。注意饮食卫生。
病因
流行病学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卫生条件比较落后地区发病率高。
病因
由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引起。
传播途径
经食物、水和密切接触传播。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1.轻型一般不发热,以食欲减退、腹泻为主要表现,常呈黄色或绿色消化不良样稀便,多呈混有少量泡沫的稀汤样便,并伴有腹胀、腹痛及恶心。2.中型可有低热,除具有轻型症状外并有恶心、呕吐,腹泻次数较频,多呈水样便。3.重型体温呈不规则热型,常为黄绿色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可有腥臭味,亦见有牛奶色或米汤样便,多有恶心呕吐,婴幼儿常出现惊厥。
诊断依据
1.有饮食不洁史。2.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胀、水样便等表现。3.便常规检查可发现大量革兰阴性细菌,培养可见大肠埃希杆菌生长。
治疗
治疗方针
症状轻者仅对症处理,如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治疗。
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症状轻者仅对症处理即可,如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2.抗感染治疗怀疑有菌血症及重症病例可给予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预后情况
及早发现治疗,无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良好。
护理
日常护理
1.环境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和心理压力。2.休息与运动合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3.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疾病,自觉地配合治疗。4.皮肤护理排便频繁时,因粪便的刺激,可使肛周皮肤损伤,引起糜烂及感染。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保护肛周皮肤,促进损伤处愈合。
饮食调理
宜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注意饮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