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偏枯之症

孟×× 男 74岁[主证]左半身不遂,行动不利,手指颤抖,患侧寒凉无力已1年余,视物不清,夜寐欠和,大便干燥,日3~4行,溲频色清,望其面容沉闷,舌淡苔滑,脉沉细而弱。[辨证]气血偏虚,经络失养,以致形成中风偏枯之症。[治则]补益气血,荣养经络。

黄芪[方药]生黄芪120克 全当归30克 生杭芍9克 川芎片4.5克 净地龙30克 桂枝尖9克 炒桃仁(打)12克按:上方系《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加减。此方功能补养气血,荣养经络,本例重用黄芪120克大补元气,周行全身而起痿废;桂枝温养通经,余药均为养血行血之品,其中川芎为血中气药,辛温走窜,使重用之补养气血药中补而不滞。治前曾经自服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再造丸等月余,未见显效。上方服用4剂,自觉周身发热舒适,左腿行动较为灵便,溲次减少,夜寐较安,病势已有转机。仍以上方改桂枝尖15克,炒桃仁泥18克,继服4剂(隔日1剂,药煎3次),药后证如上述,大便仍显略干,手指颤抖已缓,寒凉未已。继按前药桂枝尖又增6克为24克,再加首乌藤30克又服4剂。药尽手颤未作,指尖亦觉温感,左腿行走较前有力,大便3日1行,病势续有好转,已有气血渐充、经脉渐畅之象。仍守前法以补益气血,温通经脉,加桂枝尖至30克,炒桃仁泥24克。上药又服4剂,行路较前灵活且觉有力,纳寐均佳,大便每日1行,唯患侧骨节间仍有寒凉之感,脉象沉细。据此诸证大减,唯气血尚弱,经络欠荣,又守方再进4剂,前后共进药20剂,病情已大有转机,因其返里心切,嘱每隔2~3日服上方药1剂,仍水煎分3次服,另拟丸剂缓缓调补,适当活动,以促后效。方二:生黄芪(蒸)120克 全当归60克 生杭芍18克 川芎片9克 净地龙9克 桂枝尖60克 北细辛12克 炒桃仁30克上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9克,早晚分服,白水送下。黄芪性味甘温,前已论述,为补药之长,故名耆(又作芪)。配合当归名补血汤,使阳生阴长,气足血生,故二药重用,况辅白芍更能增加养血和血之功。方中用川芎的目的使能发挥归芍养血作用,使补而能通,不致有呆滞之弊,然不宜多用。本方重用桂枝是以温经通络,横行手臂,辅黄芪补之有行。因证寒凉感觉在骨节之间,故又加入细辛一味,细辛其气甚为芳香,味辛辣刺鼻,产北方者良(辽细辛尤佳),故名北细辛,以其细辛辛温入肾能通达于骨间,故少量用之以配桂枝尖加强温通散寒之力。细辛气味雄烈,温散之力很大,不可过用,前已详叙,此不多述。

——本文摘自《临证治验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