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湿痰流注的中医治疗医案

童某,女,70天。初诊:1979年6月6日。患儿右上臂内侧有一3cm×10cm×1cm扁平包块,伴低热2月余。西医诊断为皮下脂肪坏死,经用青、链霉素及红、氯霉素治疗无效,前来诊治。查右上臂内侧包块质中度硬,肉界清晰,皮色未变,局部温度不高,伴低烧(37.58℃~37.8℃),睡眠露睛,时干呕,多痰涎,睡中时惊哭,舌苔厚腻,指纹沉滞不显。病由肺胃不降,痰湿阻肺所致,宜肃肺、祛痰、和胃。

金银花中枢兴奋作用。金银花10g 连翘6g 化红皮4.5g 胆星1.5g 白芥子3g 马兜铃4.5g 大力子3g 枇杷叶4.5g 竹茹6g 通草1.5g二诊:6月11日。服药1剂后,吐痰涎甚多,服2剂后体温降至正常。舌苔转薄,二便正常。但睡中时惊哭,右上臂内侧包块未见明显变化,拟祛痰、和胃、通络。化红皮4.5g 法夏曲4.5g 白芥子3g 胆星1.5g 竹茹6g 郁金4.5g 桑枝10g 丝瓜络10g 炒麦芽6g4剂。三诊:6月18日。药后诸症均减,包块缩小,大便较溏。恐伤胃气,拟调理脾胃,兼清余邪,缓图善后。沙参10g 白扁豆10g 白芍10g 甘草1.5g 黄连3g 木通1g 焦山楂4.5g 炒谷芽10g 竹茹10g 甘草3g3剂。经追询,药后低烧未复发,包块渐缩小,质地变软。

按:痰注,又称流痰结瓜或湿痰流注,乃毒邪流注于深部组织所致的化脓性病症。常因脾虚气弱,湿痰内阻,复感受邪毒而发。本例睡眠露睛、干呕多痰,是脾虚痰盛之象。时值夏季,暑热之气乘虚袭入,内外相合,致肺胃壅盛,营卫不调,肌肉腐败,脓毒渐生,是疾作矣。故首剂以清肃肺胃、祛痰和络,兼除暑气为治。药后热退症减,遂加强祛痰通络之力,以后标实已缓而本虚显露,故以扶脾调胃为主,兼祛余邪。再者,枇杷叶为清肃肺胃之良药,清代名医王孟英最为常用,对肺胃壅塞,失于清肃之证,确有佳效。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