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神农本草经》上说:茯苓,味甘,性平。主治过度忧郁导致胸胁有气上逆或惊吓导致恐惧不安和心跳加速;消除胃脘的聚积疼痛;治疗发冷发烧烦闷,咳嗽,口燥舌干;使小便通利。长期服用可安和魂魄,颐养心神,耐饥饿,寿命延长。茯苓也叫茯菟,生长在山的土石上且有流水的地方。

【原经文】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

本文目录

1 中药茯苓图片2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3 【治疗方剂】(仅供参考)3.0.1 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3.0.2 治虚滑遗精3.0.3 治小便频多3.0.4 治滑痢不止3.0.5 治妊娠水肿、小便不利、恶寒3.0.6 治突然耳聋3.0.7 治痔漏3.0.8 治水肿尿涩

中药茯苓图片

茯苓

茯神

【释名】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多寄生在赤松或马尾松的地下根,或埋于地下的松枝上。有栽培和野生两种,栽培的以安徽为多,故有“安苓”之称;野生则以云南为多,故称“云苓”。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本经》中所说的茯苓实际上是白茯苓。它味甘,性平,主治胸胁间气逆上冲,内心忧闷愤恨,或由于惊吓而出现的恐惧不安、心悸;能治疗胃脘部气滞而导致的扭结疼痛,忽冷忽热,胸中烦闷,咳嗽喘逆,口舌焦躁等症;还能通利小便。长期服用可安定精神,延长寿命。

茯苓味甘淡,性平。味甘能补益中气,味淡能通利九窍。中气得补,于是心脾之气充实;九窍通利,从而邪热自解。心脾之气充实了,就会消除忧愁烦闷等不安情绪;邪热解除了,那么胃脘部扭结疼痛、烦躁闷满、咳嗽喘逆、口干舌燥等症状也就得到了缓解。另外,古人认为,茯苓淡利窍,甘助阳,是除湿的良药,它有补益脾胃之气,驱逐停积的水液,并生津导气的功效。现代临床上,茯苓通常用来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安神宁心,适用于脾虚泄泻、消化不良、心悸失眠等症;还可用来祛除湿邪,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症;也可治疗痰饮内停于胃导致呕吐清水,及痰饮停在肺导致咳嗽痰多等症。

关于茯苓利湿的功效,可追溯到元朝以前,传说成吉思汗曾用它治好了三军将士的风湿病。茯苓还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在古代一直被神话为延年不老的仙药。相传一位隐居在嵩山的人,常服食赤箭和茯苓,百岁之后,尽管身体肌肉已经消瘦殆尽,但眼睛里依然放射出紫色光芒,白天能看到星星和月亮;听力也非常好,能辨别好几里外的声音。苏东坡也是茯苓强体的有利证明,他曾亲历了服用茯苓后身体由弱变强的过程,并且晚年时,依然保持强壮的身体和旺盛的创作力。清代末年,慈禧太后对茯苓非常推崇,并命人将其做成宫廷名点,后来传入民间,如今仍是北京的特产。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茯苓还含有茯苓多糖,可抑制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

 茯苓养生

自古以来,茯苓便是仙家必备的滋补食品,又是医者常用的药物。凡是讲究修身养生、追求延年的人,都非常注重服用茯苓。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的膳食中已经出现了以茯苓为原料的茯苓酥、茯苓饼等。宋代文学家苏东坡非常喜爱吃茯苓饼,因而他年过六旬仍身体强健并保持惊人的记忆力,在他的《东坡杂记·服茯苓赋》中记述:“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另外,茯苓的美容功效也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家对慈禧太后的养颜益寿药方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常用的补益中药共64种,而使用率最高的就是茯苓,高达78%。可见,茯苓的各种养生保健作用早为人们所知。

【治疗方剂】(仅供参考)

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

茯神62克(去皮)

茯神62克(去皮),沉香15.6克。上药共研末,加炼蜜做成小豆大小的丸,每次饭后用人参汤送服30丸。

治虚滑遗精

白茯苓62克,缩砂仁31克。上药共研末,加盐6克,将瘦羊肉切薄片蘸药炙熟吃,用酒送服。

治小便频多

白茯苓(去皮)、干山药(去皮)各等份。上药在白矾水中浸过,焙干研末,每次用米汤送服6克。

治滑痢不止

白茯苓31克,木香(煨)15.6克。上药一起研末,每次用紫苏木瓜汤送服6克。

治妊娠水肿、小便不利、恶寒

赤茯苓(去皮)、葵子各15.6克。上药研末,每次用水送服6克。

治突然耳聋

取黄蜡不拘多少,和茯苓末细嚼,茶汤送服。

治痔漏

赤茯苓(去皮)、白茯苓(去皮)、没药各62克,破故纸125克。上药在石臼中捣成一块,酒浸数日后取出,放入木笼蒸熟,晒干研末,加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次用酒送服20丸。

治水肿尿涩

茯苓皮、椒目各等份。上药一起煎汤,每天饮服,以见效为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