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 中药吴茱萸图片2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3 【吴茱萸的配伍应用】4 【吴茱萸的用量用法】5 【吴茱萸的使用注意及禁忌】6 【吴茱萸的本草摘要】7 【吴茱萸的现代研究】
中药吴茱萸图片
【来源】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黄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近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甘肃等省,为人工栽培。通常在秋季采收,除去枝梗,干燥贮存。生用或经甘草水浸泡,称为淡吴萸。【处方用名】吴茱萸 吴萸 淡吴萸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性能概要】味辛、苦,性大热,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本品辛散苦降,大热燥烈,长于疏肝气、降厥阴寒气上逆、温中而和肝胃、散寒燥湿而助脾肾之阳。故用治厥阴头痛、胃痛,可以散厥阴之寒邪而止疼痛;用治胸腹胀满、呕吐吞酸,可以温中而消胀满,疏肝和胃而止呕制酸;用治寒湿泻痢、吐泻转筋、寒疝脚气、少腹冷痛,可以助脾肾之阳,散寒燥湿而降逆气。吴萸为厥阴肝经之主药,性虽大热,但可以少量与寒药同用,以治肝火上逆,呕吐吞酸,以及湿热泻痢,可起反佐、从治与引经的作用。吴萸、干姜均有温中散寒,燥湿助阳等作用,但吴萸主入肝经,善疏肝下气,故可用于厥阴头痛、胃痛、寒疝作痛、少腹冷痛以及呕吐吞酸等症;干姜主入脾经,为温中的主药,最适用于脘腹冷痛吐泻,兼可温肺化痰,又治寒痰喘咳。吴萸助阳,多用于五更泄;干姜助阳可用于回阳救逆。吴萸、黄连、生姜均有止呕作用,然而吴萸能温肝而治肝寒犯胃之呕酸;黄连能清胃而治胃中湿热之呕苦;生姜能温中而治胃寒上逆之呕水。
【吴茱萸的配伍应用】
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的厥阴头痛(巅顶头痛,呕吐涎沫)及肝寒犯胃,胃脘疼痛,常用本品配党参、生姜、大枣同用,如《伤寒论》吴茱萸汤。用于寒滞肝脉,疝气腹痛,常配木香、小茴香、川楝同用,如《证治准绳》导气汤。用于经寒腹痛,月经后期,配当归、川芎、桂枝等温经散寒、活血调经的药物同用,如《金匮要略》温经汤。上述各方均取本品暖肝散寒止痛之效。用于胸腹胀满,呕吐吞酸,本品又能舒肝和胃,止呕制酸,偏于寒湿者,可配伍生姜、半夏同用;如肝火犯胃者,又当配黄连同用,如《丹溪心法》左金丸。用于寒湿脚气,本品又有散寒下气,燥湿止痛之效,常与木瓜、槟榔等同用,如《时方讲义》吴萸木瓜汤,治脚气入腹,胀满疼痛。用于阳虚泄泻,本品配五味子、肉豆蔻、补骨脂同用,如《校注妇人良方》四神丸,有温中助阳止泻之功,为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必用之品。此外,本品研末醋调外敷足心,可以引火下行,治口舌生疮,并用此法治疗高血压。
【吴茱萸的用量用法】
内服:1.5~6克。外用:生者15~30克,研末醋调涂足心,或煎汤泡脚。
【吴茱萸的使用注意及禁忌】
本品辛热燥烈,能损气动火,故阴虚有热者不宜服。
【吴茱萸的本草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名医别录》:“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药性本草》:“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痈气。”《本草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吴茱萸的现代研究】
成分:含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及多种生物碱等。药理:有镇痛、降压、利尿、镇吐作用;有抗菌作用,对霍乱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猪蛔有杀灭作用;还有较强的子宫收缩作用。临床报道:①治疗高血压,取吴茱萸0.6~1两研末醋调敷贴两足心,一般敷12~24小时后血压即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②治疗消化不良,吴茱萸2.5~3克研末醋调糊状,加温至40℃左右,贴于脐部固定,12小时换一次。经治20例,痊愈18例,好转1例。③治口腔溃疡,吴茱萸研末醋调糊状,贴于双侧涌泉穴,24小时取下。治疗258例,有247例治愈。一般敷药一次即有效。其用量小儿0.5~4钱,15岁以上4~5钱。
相关文章: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吴茱萸的副作用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吴茱萸的食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