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中药附子图片

本文目录

1 中药附子图片2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3 【附子的配伍应用】4 【附子的用量用法】5 【附子的使用注意及禁忌】6 【附子的本草摘要】7 【附子的现代研究】

中药附子图片

附子

白附片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主产于四川省,江西、湖南、湖北、云南、甘肃、陕西等省亦有栽培。夏至到小暑间采挖,去须根,洗净,用胆巴水浸漂后,投入水中煮熟,再按不同规格的要求进行加工。如盐附子:用胆巴水、食盐反复浸泡,附子有食盐结晶附着为止,晒干;黑顺片:是将附子切片,用红糖焦米染成浓茶色,再以清水漂至不麻舌时,取出蒸过,烘半干后晒干;白附片:将附子剥去外皮,切片在清水中漂至水呈乳白色时,取出蒸过,晒干,或用硫黄熏白。乌头分为川乌、草乌两种,分别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北乌头的根。川乌主产于四川,系栽培;草乌全国各地均有出产,系野生。【处方用名】制附片 熟附片 淡附片 黑附块 炮附子 乌头 川乌 草乌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性能概要】味大辛,性大热,有大毒。归十二经。本品为纯阳燥烈之品,其性善走,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而逐在里之寒湿;又可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风寒。用治亡阳欲脱,脉微欲绝者,可以回阳复脉;用治肾阳不足,阳痿滑精、腰膝冷弱者,可以补火壮阳;用治阴寒内盛,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痰饮水肿尿少者,可以温里散寒而逐冷湿;用治风寒湿痹,疼痛麻木者,可以祛风散寒止痛;用治阳气不足,兼感风寒,而致恶寒发热脉沉者,可以助阳发表。此外,与补益药同用,可治一切内伤不足、阳气衰弱之证。总之,彻内彻外,“果有真寒,无所不治”。乌头性味、功效与附子相近,可散在表之风邪,逐在里之寒湿,但补阳之力不及附子,而祛风通痹之功则较附子为胜。因此古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常用治风寒湿痹,肢体酸痛麻木,以及心腹冷痛、疝痛、阴疽等症。但其毒性与附子相似而过之,尤以草乌的毒性最强,应予慎用。一般用量3~10克,宜炮制后用,煎法与附子同。禁忌与附子同。亦反半夏、瓜蒌、白蔹、白及、贝母。畏犀角。

【附子的配伍应用】

1.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因大汗、大吐、大泻,以及其他原因而致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虚脱证,常与干姜、甘草配伍,以增强回阳救逆之功效,如《伤寒论》四逆汤;若阳衰而表不固,汗出不止者,可与黄芪同用,以温阳固表,如《赤水玄珠》芪附汤;如因大出血而致亡阳者,可配伍人参,以利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如《校注妇人良方》参附汤。2.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畏寒足冷、阳痿滑精、小便频数等症,常与肉桂、熟地、枸杞子、山萸肉等同用,如《新方八阵》右归丸。用于脾肾阳虚,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可与党参、白术、干姜等配伍,如《和剂局方》附子理中汤。用于阳虚水肿、小便不利,可配伍白术、茯苓等,如《伤寒论》真武汤。3.用于风寒湿痹,尤适合周身骨节疼痛属于寒湿偏盛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等配伍,如《伤寒论》甘草附子汤。4.用于素体阳虚,感受风寒,所致恶寒发热,而脉反沉者,常配伍麻黄、细辛,如《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的用量用法】

内服:3~15克。久煎,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生用作用峻烈,宜于回阳救逆;熟用作用缓和,宜于补火助阳。

【附子的使用注意及禁忌】

本品辛热燥烈,有毒,故非阴盛阳衰之证不宜服用。阴虚内热患者及孕妇忌用。反半夏、瓜蒌、白、白及、贝母。畏犀角。

【附子的本草摘要】

《珍珠囊》:“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用药发象》:“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附子的现代研究】

成分:含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胺、川乌碱甲、川乌碱乙等6种生物碱。药理:具有强心作用,熟附子作用较强,煎煮愈久强心愈明显,毒性愈低;有抗炎、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可与洋金花协同;临床上还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临床报道: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感染性休克、多发性大动脉炎、黏膜表面麻醉等均有效。

相关文章: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附子图片

李可的川乌,附子运用经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