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并不存在关节活动度分级标准,主要是分为主动关节活动度和被动关节活动度两大类,可以用于分析和了解骨关节、神经和肌肉疾病的障碍程度。主动关节活动度是指通过患者主动随意运动,达到的关节活动范围,被动关节活动度是指肢体被动运动达到的关节活动范围,通常包括上肢与下肢。
一、上肢:
1、肩:取坐或立位,将手臂置于身体两侧,肘伸直,固定臂与腋中线平行,移动臂与肱骨纵轴平行,屈的范围在0-180°,伸的范围在0-50°,外展范围为0-180°。仰卧固定臂与地面垂直,移动臂与尺骨平行,内旋、外旋各0-90°;
2、肘:仰卧或坐立位,固定臂与肱骨纵轴平行,移动臂与桡骨平行,屈0-150°,旋前旋后各0-90°;
3、腕:坐位,固定臂与前臂纵横平行,移动臂与第二掌骨纵轴平行,屈0-90°,伸0-70°。固定臂前臂侧中线,移动臂第三掌骨纵轴中点,桡偏0-25°,尺偏0-55°。
二、下肢:
1、髋:侧卧固定臂与身体纵轴平行,移动臂与肱骨纵轴平行,屈0-15°,伸0-15°。侧卧固定臂,左右髂前上棘的垂直线,移动臂于髂前上棘至髌骨中心的连线,内旋、外展各0-15°。侧卧,小腿放于床缘下垂,固定臂与地面垂直,移动臂与肱骨纵轴平行,内、外旋各0-45°;
2、膝:俯卧或仰卧,固定臂、移动臂均与肱骨纵轴平行,屈0-15°,伸0°;
3、踝:仰卧,膝关节屈曲,踝关节处于中立位,固定臂与腓骨纵轴平行,移动臂与第5跖骨纵轴平行,背屈0-20°,跖屈0-45°。仰卧,足位于床缘外,固定臂于小腿后纵轴,移动臂于轴心与足跟中点连线,内翻0-35°,外翻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