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药物介绍
白芍是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
白芍药性微寒,味道酸、苦。归脾、肺经。
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白芍可分为生白芍、炒白芍、酒白芍、土炒白芍、白芍炭。
白芍的化学成分有苷类、挥发油、黄酮类,苷类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干燥的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不能少于1.6%;干燥的白芍饮片及炒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不能少于1.2%。
功效作用
用途
白芍具有敛阴止汗、养血调经、平抑肝阳、柔肝止痛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白芍具有补血、抑制血小板集聚、降低血液黏度、保护肝脏、提高免疫功能、镇静、抗惊厥、抗抑郁、改善记忆力、抗炎、镇痛、增强心肌收缩力、抗心肌缺血等作用。
白芍可以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自汗盗汗、胁肋疼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风湿痹痛、血虚风动、痢疾等。
白芍还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白芍煎汁内服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白芍的每日常规用量为6~15克。
温馨提示
白芍性寒,老人及儿童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白芍过敏者,禁止使用。
酒精过敏者,禁止使用酒白芍。
对醋过敏的人,禁止使用醋白芍。
腹部冷痛、寒性泄泻者,请谨慎使用白芍。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孕妇服用白芍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哺乳期女性服用白芍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使用禁忌
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降低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避免和藜芦、石斛、芒硝、鳖甲、小蓟、硝石同时使用。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目前没有报道显示白芍有毒性作用,也没有资料显示服用白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但如果长期服用白芍,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功效对比
白芍和赤芍都是毛莨科植物芍药的根,两者的功效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白芍和赤芍都能止痛,可以治疗疼痛。白芍多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血虚肝旺引起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赤芍多用于血热瘀滞引起的疼痛。
白芍擅长养血调经、平抑肝阳、敛阴止汗,多用于治疗阴血亏虚、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赤芍擅长清热凉血、清泄肝火、活血散瘀,多用于治疗血热、肝火、血瘀引起的各种病证,如温毒发斑、血热吐血等。
用药误区
误区:生白芍、炒白芍、酒白芍的功效没有差别
生白芍、炒白芍、酒白芍都是白芍的加工品,功效相似,但并不是没有差别。
生白芍平抑肝阳、养血敛阴的功效较强,多用于月经不调、痛经、自汗盗汗等。
炒白芍敛阴止汗、养血和营的功效较强,多用于腹痛、四肢挛痛等。
酒白芍柔肝止痛、调经止血的功效较强,多用胁痛、腹痛、月经不调等。
其他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选购
如何选购
白芍的道地产区在安徽亳州、浙江杭州、四川中江,山东、贵州等地也有分布。
白芍为粗细均匀、圆柱形的根。有些白芍的表面光滑,为粉白色或类白色;有些白芍的表面比较粗糙,有纵向的皱纹,为浅棕色或棕色。白芍比较重,质地坚实,不容易折断,断面为灰白色,或略带棕色。气味清淡,品尝时有微微的酸苦味。
白芍片为表面平滑的类圆形薄片,颜色为类白色或淡棕红色,可看到放射状的、略微隆起的纹路。闻起来气味清淡,品尝时有微微的酸苦味。
炒白芍由白芍炒制而得。炒白芍表面为淡棕色或微黄色,有的表面有焦斑,闻起来有淡淡的香味。
酒白芍由白芍加黄酒炒制而得。片状,表面为微黄色或淡黄色,有的表面存在焦斑,有淡淡的酒香味。
醋白芍是将白芍用米醋搅拌,经文火炒干而得。形状和白芍片相同,表面为微黄色或淡黄色,部分可见焦斑,闻起来有淡淡的醋味。
土炒白芍由白芍和灶心土一同炒制而得。形同白芍片,表面有土附着,颜色偏焦黄。
白芍炭形同白芍片,表面为黑褐色,断面为棕色。
存放于阴凉、干燥的地方,注意防虫蛀。
相关中成药
维血宁合剂:具有清热凉血、滋阴养血的功效,可以治疗阴虚血热引起的出血,也可用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根痛平颗粒:具有活血、止痛、通络的功效,可以治疗风寒阻络引起的颈椎病或腰椎病,缓解肩颈疼痛、上肢麻木、活动受限等。
胃康灵胶囊:具有缓急止痛、柔肝和胃、散瘀止血、去腐生新的功效,可以治疗肝胃不和、瘀血阻络引起的胃痛、嗳气、泛酸等,也可用于慢性胃炎、胃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小建中颗粒:具有缓急止痛、温中补虚的功效,可以治疗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缓解、脘腹疼痛、嘈杂吞酸、食欲不振、心悸、腹泻和便秘交替等。
妇康宁片:具有活血调经、养血理气的功效,可以治疗气滞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缓解月经量少、月经周期后错、经行腹痛等。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2]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3]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钟赣生.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