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药物介绍
本品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临床用于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不建议用于无临床症状的高尿酸血症。
药物警戒:2019年2月,美国FDA发布信息:基于FDA对一项安全性临床试验结果的深入评估,该试验发现使用非布司他与心脏相关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FDA提醒患者,如果有心脏病或中风病史,应告知医生权衡使用非布司他获益与风险。在服用非布司他期间出现胸痛、呼吸急促、心跳过快或不规则、身体一侧麻木或虚弱、头晕、说话困难、突发性剧烈头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未咨询医生前不要擅自停药,以免痛风症状恶化。FDA提醒医务人员,非布司他仅用于别嘌醇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患者,应告知患者注意其心血管风险,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就医。
制剂规格
非布司他仅有一种制剂和两种规格。不同厂家的制剂因制作工艺不同,其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有可能也不一样。具体如何选择请咨询医生。
非布司他片剂:40毫克;80毫克。
功效作用
用途
非布司他主要用于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不建议用于无临床症状的高尿酸血症。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非布司他为处方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不得擅自按照药物说明书自行用药。
初始剂量每天40毫克,每日一次,2周后血尿酸水平仍然不低于每分升6毫克,可将剂量增至每天80毫克,每日一次。本品不需要考虑抗酸剂和食物的影响。
是否增量或减量,均需按照医嘱严格使用。
小孩和老人如何使用非布司他?
老人因器官功能衰退,对药物的依从性、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请遵医嘱酌情减量用药。
儿童处在身体发育阶段,肝脏、肾脏、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因此用药不同于成人,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正在接受硫唑嘌呤和巯嘌呤治疗的患者禁用。
谨慎用药
哺乳期妇女需要谨慎使用,用药期间暂停哺乳。
有重度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
18岁以下儿童慎用。
妊娠期妇女慎用。
非布司他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非布司他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非布司他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肝脏系统:肝功能衰竭(有些是致命的)、黄疸、肝功能检查结果严重异常、肝脏疾病。
免疫系统:过敏反应。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横纹肌溶解症。
精神异常:包括攻击性倾向的精神病行为。
泌尿系统: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其他不良反应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注意
痛风发作,为预防治疗初期的痛风发作,建议同时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秋水仙碱。在非布司他治疗期间,如果痛风发作,无需中止非布司他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痛风进行相应治疗。
心血管事件,用药时注意监测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症状及体征。
肝脏的影响,首次使用非布司他之前患者应该进行一次肝功能测试,将此结果作为基线水平。
如果患者被发现有肝功能异常(ALT超过参考范围上限的3倍以上),应该中止服药,并调查以确定可能的原因。
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不建议将本品应用于尿酸盐大量升高的患者(如恶性疾病、Lesch-Nyhan综合征)。少数病例显示,尿中黄嘌呤浓度明显升高后可在泌尿道沉积。
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服用非布司他后可出现皮疹、恶心、关节痛、肝功能异常、贫血、心悸、眩晕、视物模糊等。如不良反应较大,应立即停药,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决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换用其他药物。
如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
心悸、眩晕。
视物模糊。
非布司他应该如何保存?
非布司他应该放在低于25℃的环境下,于干燥处遮光密闭保存。
不要将该药物分享给与你有相同症状的人使用。
药物要放于小孩接触不到的位置。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可改变人体内茶碱的代谢。
合用细胞毒类化疗药物,对本品的安全性数据缺乏。
合用秋水仙碱、萘普生、吲哚美辛、氢氯噻嗪、华法林、地昔帕明,没有显著的相互作用。
可能会提高黄嘌呤氧化酶底物类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导致中毒,因此非布司他禁用于正在接受硫唑嘌呤或巯嘌呤治疗的患者。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非布司他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自行用药可能会增加你不合理使用药物风险:浪费药物资源,贻误病情,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非布司他需要遵照医生处方足量、足疗程应用。病情完全控制前你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不要轻易减量、停药,以免病情反复或者再次加重。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2]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化学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4]
https://www.dru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