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药物介绍
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是治疗囊性纤维化(CF)的复方药物。主要用于12岁及以上携带F508del突变纯合子的囊性纤维化患者的治疗。
制剂规格
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只有片剂这一种制剂和规格,具体如何选择请咨询医生。
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片剂:含卢马卡夫特200毫克和伊伐卡夫特125毫克。
功效作用
用途
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用于用于12岁及以上携带F508del突变纯合子的囊性纤维化患者的治疗。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并遵医嘱用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不得擅自按照药物说明书自行用药。
大于(包括)12岁者,口服,每次2片,每l2小时给药一次,与含有适量脂肪的食物同服。这些食物包括[蛋类、花生酱、奶酪披萨、全脂乳制品(如全脂奶、酸奶)]。
肝功能不全患者的剂量调整:轻度肝功能受损者不必调整剂量(Child-Pugh A);中度肝功能受损者(Child-Pugh B)建议剂量调整为早晨2片,晚上1片(一日剂量卢马卡托600毫克,伊伐卡夫特375毫克)。
同时服用CYP3A抑制剂者剂量调整,已经服用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者开始使用CYP3A抑制剂时不必调整剂量。但当服用强效CYP3A抑制剂(如伊曲康唑)者开始使用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时,治疗第一周,将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剂量减至一日1片(一日剂量卢马卡托200毫克,伊伐卡夫特125毫克),以后仍按推荐的日剂量服用。
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与强效CYP3A抑制剂同用过程中,如果中断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治疗时间超过1周,重新开始服用后第1周,同样应将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剂量减至一日1片,以后按推荐的日剂量服用。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对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过敏的患者禁用。
谨慎用药
晚期肝病患者应权衡利弊,如确需使用,开始治疗后应密切监测且需降低剂量。
妊娠期妇女慎用。
哺乳期妇女慎用。
12岁以下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未确立,应慎用。
老年患者,应慎用。
重度肾功能不全(内生肌酐清除率≤30ml/min)或终末期肾病者慎用。
器官移植患者慎用。
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呼吸困难。
上呼吸道感染。
疲乏。
肺炎、咯血、咳嗽。
血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和转氨酶升高。
呼吸异常。
胃肠胀气。
鼻咽炎。
恶心、腹泻。
鼻漏。
流感。
皮疹。
其他不良反应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注意
可能会引起转氨酶升高,还可能伴随总胆红素升高。建议用药前检查ALT、AST和胆红素。治疗第一年每3月检查1次,以后每年检查1次。对有ALT、AST或胆红素升高史的患者,检查要更频繁。
患者出现ALT、AST或胆红素升高,应密切监测直至恢复正常。若ALT或AST>5×ULN,或者ALT或AST>3×ULN且胆红素>2×ULN,应立即停药。恢复正常后,如需重新开始治疗应仔细权衡利弊。
与安慰剂相比,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导致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呼吸异常)更常见。预测FEV1(ppFEV1)小于40的患者使用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的临床经验不多,建议这些患者使用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治疗期间密切监测。
儿童患者使用时应进行眼科检查和随访。
与激素类避孕药存在相互作用,建议患者采取其他方式避孕。
与富含脂肪的食物同服时吸收更佳,标准的CF饮食可较好地满足此需求。
如果漏服,时间未超过6小时,可立即补服1次剂量;如果时间超过6小时,则不必补服,按下次计划给药时间服用即可。漏服后切不能加倍服用。
本品过量没有特异性解毒剂,过量一般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使用此药物前应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用药情况,服用药物期间告知医生你正在服用此药物。
如果我漏服药物怎么办?
如果漏服,时间未超过6小时,可立即补服1次剂量;如果时间超过6小时,则不必补服,按下次计划给药时间服用即可。漏服后切不能加倍服用。
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通常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的不良反应不大,可以坚持用药。如果不良反应较大,需要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决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换用其他药物。
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就医?
出现呼吸困难。
严重皮疹。
咯血。
肌酸磷酸激酶和转氨酶升高。
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应该如何保存?
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药品应该在20~25°C环境中保存,短程携带允许的环境温度为15~30°C。
不要将该药物分享给与你有相同症状的人使用。
药物要远离小孩。
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与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相互作用,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疫苗、维生素、中药等。这些药物与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一起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与强效CYP3A抑制剂伊曲康唑联合使用,卢马卡夫特的暴露量不受影响,但伊伐卡夫特暴露量增加4.3倍。
由于卢马卡夫特对CYP3A的诱导作用,稳态时伊伐卡夫特的暴露量预计不会超出单用伊伐卡夫特(伊伐卡夫特单药治疗的批准剂量:150毫克,每天l2小时给药一次)时的暴露量。
因此,当服用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的患者开始使用CYP3A抑制剂时不必调整剂量。不过,使用强效CYP3A抑制剂者若开始使用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考虑到卢马卡夫特的诱导效应,治疗第1周,应将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剂量减至一日1片(一日剂量卢马卡夫特200毫克,伊伐卡夫特125毫克),以后仍按推荐的日剂量服用。
强效CYP3A抑制剂(酮康唑、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泰利霉素和克拉霉素等)。与中效或弱效CYP3A抑制剂合用时不必调整剂量。
与强效CYP3A诱导剂利福平联合使用,对卢马卡夫特的暴露量影响很小,但可使伊伐卡夫特暴露量(AUC)降低57%。这可能会降低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的有效性。因此,不建议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与强效CYP3A诱导剂联合使用,如利福平、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和贯叶连翘等。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与中或弱CYP3A诱导剂合用时不必调整剂量。
卢马卡夫特为强效CYP3A诱导剂,伊伐卡夫特为CYP3A敏感底物,二者联合使用,会让伊伐卡夫特暴露量降低约80%。与CYP3A底物合用时,可能降低后者的暴露量,有可能会降低这些药品的治疗作用。因此,不建议与CYP3A敏感底物或治疗窗窄的CYP3A底物合用。如苯二氮䓬类:咪达唑仑;免疫抑制剂:依维莫司、西罗莫司和他克莫司。
卢马卡夫特可抑制P-gp,使孕烷X受体(PXR)活化,同时具有抑制和诱导P-gp两方面的潜能。因此,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与P_gp底物联合使用,可能改变后者的暴露量。合用时应监测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滴定地高辛剂量以获得所需的疗效。
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可减少孟鲁司特的暴露量,从而降低其疗效。二者联合使用时,采用适当的临床监测而不必调整孟鲁司特的剂量。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可降低泼尼松和甲泼尼龙的暴露量和疗效,合用糖皮质激素可能需要较高的剂量以获得所需的疗效。
卢马卡夫特对CYP2B6、CYP2C8、CYP2C9和CYP2C19有诱导作用,对CYP2C8和CYP2C9有抑制作用;伊伐卡夫特对CYP2C9可能有抑制作用。因此,与CYP2B6、CYP2C8、CYP2C9和CYP2C19底物联合使用可能会改变这些底物的暴露量。
与克拉霉素、红霉素、泰利霉素合用时,可使克拉霉素、红霉素、泰利霉素的暴露量减少,从而会影响这些抗生素的疗效。考虑用其他抗生素代替,如阿奇霉素或左氧氟沙星。
与伊曲康唑、酮康唑、泊沙康唑和伏立康唑合用,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可降低伊曲康唑、酮康唑、泊沙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暴露量和有效性。所以不建议它们合用。如果必须合用这些抗真菌药,应密切监测患者是否爆发真菌感染。可考虑使用氟康唑替代。
与布洛芬合用,可降低布洛芬的暴露量和有效性。可能需要较高剂量的布洛芬以获得所需的疗效。
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会改变华法林的暴露量,联合使用时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与激素类避孕药合用,可降低激素类避孕药的暴露量和有效性。口服、注射、透皮和植入,都无法达到有效避孕。同用可增加月经异常事件发生率,除非利大于弊,否则不建议一起使用。
可降低瑞格列奈的暴露量和有效性,可能会改变磺脲类降糖药的暴露量,可能需要调整剂量以获得所需的疗效。使用二甲双胍时不建议调整剂量。
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和舍曲林合用,可降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和舍曲林的暴露量和有效性。这些抗抑郁药可能需要较高剂量以获得所需的疗效。
与质子泵抑制剂(如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合用,可降低质子泵抑制剂(如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的暴露量和有效性,可能会改变雷尼替丁的暴露量,可能需要调整剂量以获得所需的疗效。使用碳酸钙不建议调整剂量。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在完全了解药物的用法用量、用药禁忌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合理用药。药量过少,达不到治疗效果,药物过量,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卢马卡夫特-伊伐卡夫特需要遵照医生处方足量、足疗程应用。病情完全控制前你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不要轻易减量、停药,以免病情反复或再次加重。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4]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化学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5]
https://www.dru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