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药物介绍
奈拉滨是一种细胞毒素的脱氧鸟苷酸类似物9-β-D-阿糖呋喃糖鸟嘌呤(ara-G)的前药,用于治疗两次化疗后复发或治疗无效的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两次化疗后复发或治疗无效的T细胞原始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制剂规格
奈拉滨在临床上常用注射剂,服药前一定要按照医生处方,根据药品规格,计算相应的药物使用数量。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奈拉滨钠注射液:250毫克/50毫升。
功效作用
用途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两次化疗后复发或治疗无效的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两次化疗后复发或治疗无效的T细胞原始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奈拉滨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并遵医嘱用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不得擅自按照药物说明书自行用药。
奈拉滨使用前不必稀释。将适量的药物转至PVC输液袋或玻璃容器中,成人于2小时输完,儿童于1小时输完。给药前,应检查药液是否变色或有肉眼可见的微粒。
成人:推荐剂量为每平方米体表面积1500毫克,每第1天、第3天和第5天静脉输液1次,不必稀释,每21天为一疗程。肌酐清除率大于或等于50ml/min的患者,无须调整剂量;肌酐清除率小于50ml/min的患者的给药剂量尚不明确。
儿童:推荐剂量为每平方米体表面积650毫克,每天静脉滴注1次,连用5天,每21天为一疗程。
治疗应持续多长的时间并无明确规定,一般可一直持续到以下几种情况。
出现了毒性反应。
病情已有进展情况。
打算接受骨髓移植。
继续用药已不能获得进一步的疗效。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妊娠期妇女禁用。
有癫痫发作病史者禁用。
谨慎用药
贫血、低血压、精神异常、哮喘患者慎用。
重度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在密切观察下慎用。
尚未明确奈拉滨是否可经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应权衡奈拉滨对其的重要性,选择停药或停止哺乳。
老年患者。
骨髓抑制患者。
高尿酸血症患者。
奈拉滨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奈拉滨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奈拉滨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奈拉滨会有如下不良反应。
全身反应:疲劳、发热、虚弱、周围水肿、水肿、疼痛、僵直、步态异常。
感染:肺炎、鼻窦炎。
消化系统:AST升高、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痛、口炎、腹胀。
代谢和营养:畏食、脱水、高血糖。
肌肉和骨骼系统:肌痛、关节痛、腰痛、肌无力、四肢痛。
神经系统:精神错乱、失眠、抑郁、头痛、头晕、周围神经病、感觉障碍、活动无力、惊厥、癫痫发作、震颤、共济失调、健忘。
呼吸系统:咳嗽、呼吸困难、胸腔积液、鼻出血、哮鸣。
心血管系统:胸痛、低血压、窦性心动过速。
血液系统: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钾降低、血钙降低、血糖降低、血镁降低、血肌酐升髙、血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
其他不良反应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注意
奈拉滨为细胞毒药物,制备和操作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避免接触药液;如不慎接触,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应告知患者或患儿的家长,奈拉滨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发生严重的瞌睡、癫痫发作、昏迷,手、指、趾、脚的麻木和麻刺感,无力和麻痹,步态不稳,均应向经治医生报告。
应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常规、血生化和肝肾功能,随时关注不良反应的出现。
正在应用奈拉滨的肿瘤溶解综合征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时,可通过静脉水合方式加以缓解;存在高尿酸血症风险的患者还可考虑使用别嘌醇进行治疗。
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如果不良反应较大,需要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以决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换用其他药物。
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就医?
严重的过敏反应。
严重的神经系统毒性。
奈拉滨应该如何保存?
奈拉滨药品应该贮于15~30℃的环境中密封保存。
不要将该药物分享给与你有相同症状的人使用。
药物要远离小孩。
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与奈拉滨相互作用,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疫苗、维生素、草药等。这些药物与奈拉滨一起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应用奈拉滨的免疫缺陷患者应避免注射活疫苗。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奈拉滨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自行用药可能会增加你不合理使用药物风险:浪费药物资源,贻误病情,产生耐药,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奈拉滨需要遵照医生处方足量、足疗程应用。病情完全控制前你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不要轻易减量、停药。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4]
余传隆,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化学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5]
https://www.drugs.com.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