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尼曼-匹克氏病是一种先天性磷脂代谢障碍疾病,为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为全身网状内皮系统有大量含神经磷脂的泡沫细胞浸润,大量磷脂类和胆固醇沉着于各脏器,使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血液科
别名
鞘磷脂沉积病、神经鞘磷脂病
临床症状
食欲不振、反复腹泻、进行性消瘦、皮肤干燥呈蜡黄色、皮下脂肪消失。发育迟缓、智力落后等。肌肉无力,患儿不会坐、站、走,对外界刺激反应不敏感。肝脾肿大,有的出现耳聋、失明等症状。
危害
可影响体格和智力发育,累及肝、脾、肺等脏器。
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耳聋、营养不良等。
检查
血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神经磷脂酶测定、尿神经鞘磷脂检测、X线片等。
诊断
根据家族史,肝脾肿大、智力障碍、骨髓中出现泡沫细胞等诊断。
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多采用抗氧化、脾切除和胚胎肝移植等手术治疗。
治愈性
目前无法治愈,经治疗,可延缓疾病进程。
饮食建议
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病因
流行病学
多发于婴幼儿。
病因
本病为神经鞘磷脂酶缺乏致神经鞘磷脂代谢障碍。导致后者蓄积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出现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1.急性神经型(A型或婴儿型)
典型的尼曼-匹克(占85%),多在生后3~6月内发病。初为食欲不振、呕吐、喂养困难、极度消瘦,皮肤干燥呈腊黄色,进行性智力、运动减退,肌张力低、软瘫,终成白痴,半数有眼底樱桃红斑、失明,黄疸伴肝脾大。贫血、恶液质,多因感染于4岁以前死亡。皮肤常出现细小黄色瘤状皮疹,有耳聋。神经鞘磷脂累积量为正常的20~60倍,酶活性为正常的5~10%,最低<1%。
2.非神经型(β型或内脏型)
婴幼儿或儿童期发病,病程进展慢,肝脾肿大突出。智力正常。可活至成人。神经鞘磷脂累积量为正常的3~20倍,酶活性为正常的5~20%,低者同A型。
3.幼年型(C型慢性神经型)
多见儿童发病。生后发育多正常,少数有早期黄疸。常首发肝脾肿大,多数在5~7岁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智力减退,语言障碍,学习困难,感情易变,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震颤,肌张力及腱反射亢进,惊厥,痴呆,眼底可见樱桃红斑或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可活至5~20岁,个别可活到30岁。神经鞘磷脂累积量为正常的8倍,酶活性最高为正常的50%,亦可接近正常或正常。
4.Nova-scotia型(D型)
临床经过较幼年型缓慢,有明显黄疸、肝脾肿大和神经症状,多于学龄期死亡,酶活性减低。
5.成年型
成人发病,智力正常,不同程度肝脾肿大。可长期生存。神经鞘磷脂累积量为正常4~6倍,酶活性正常。
诊断依据
1.肝脾肿大;
2.有或无神经系统损害或眼底樱桃红斑;
3.外周围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浆有空泡;
4.骨髓可找到泡沫细胞;
5.X线肺部呈粟粒样或网状浸润;
6.有条件可作神经鞘磷脂酶活性测定,尿神经鞘磷脂排泄量、肝、脾或淋巴结活检证实。
治疗
治疗方针
通过抗氧化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
长期服用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E、丁羟基二苯乙酰,以阻止神经磷脂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聚合。
手术治疗
脾切除适于非神经型、有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对巨脾导致的疼痛等机械性症状,可采取手术治疗,切除脾脏。
预后情况
预后差,多在1年内死亡。
护理
日常护理
1.做好患儿安抚,减少哭闹,多休息。
2.保持室内整洁,温湿度适宜,防止呼吸道感染。
3.患儿家属应保持平和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4.遵医嘱,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饮食调理
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