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疱疹性咽炎是由柯萨基病毒A组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传染性较强,接触病毒污染的衣物、用品,与患儿共用餐具等都可能被传染。有流行趋势。疱疹性咽炎感染后能产生持久免疫,但A组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起再次发病。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儿科
临床症状
患儿多表现为口痛、高热不退、流口水、食欲缺乏、呕吐、咽痛,咽后壁可见直径为2~4mm的疱疹,周围红晕,疱疹数量不等,1~2天破溃成小溃疡。
危害
婴幼儿可引起高热惊厥。
检查
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病毒分离、血清抗体等实验室检查。
诊断
根据病史、发热、结合咽部检查等诊断。最好通过从损害处分离到病毒或通过特征性抗体效价升高加以证实,但这些检查并不推荐常规采用。
治疗原则
抗病毒治疗,局部治疗、对症治疗。
治愈性
积极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可获较好疗效。
饮食建议
勿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宜清淡富含营养饮食。
病因
流行病学
疱疹性咽炎多发生于3~6月,尤其是春末夏初。患儿多集中在1~5岁。
病因
疱疹性咽炎由A组柯萨奇病毒引起,偶尔也由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黏膜损害。
传播途径
通过密切接触,经口或呼吸道传播。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骤起高热,伴咽痛、头痛、厌食,起病2天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直径1~2mm的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
其他症状
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起病后24小时内水疱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mm以下,1~5天内愈合。并发症少见。症状一般7天内消失。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发热、疱疹等症状,检查见咽和鼻咽黏膜弥漫性充血、肿胀、腭弓及悬壅垂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和咽侧红肿,表面有黄白色点状渗出物,可诊断。最好通过从损害处分离到病毒或通过特征性抗体效价升高加以证实,但这些检查并不推荐常规采用。
治疗
治疗方针
目前对肠道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处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减轻咽痛症状。口服维生素C及维生素B等。
对于轻至中度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若体温超过38.5℃,可给予布洛芬等退热药。有高热惊厥及严重肌痛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和镇痛药。
抗病毒治疗可选用利巴韦林、更昔洛韦、干扰素等。抗生素对病毒性咽峡炎无效,若考虑合并有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
中药治疗对此病有一定效果,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治法,分内服及外用两类,应根据病情选择用药。
药物治疗
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若病情较重,患儿高热不能进食,可静脉滴注利巴韦林。病轻者可口服新博林或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高热者可对症治疗,如应用退热药。
其他治疗
氦氖激光照射咽喉部双扁桃体穴及合谷穴各3分钟,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预后情况
疱疹性咽炎一般预后良好,从发病到痊愈7~10天,极少数患儿病情较重、高热不退,合并脏器损害。
护理
日常护理
1.注意休息,保暖,多饮水,避免不良刺激。
2.居室常通风,勤晒衣被,奶瓶、奶嘴、用过的玩具及时消毒。
饮食调理
吃有营养且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不进食吃辛辣、甜腻或油炸的食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