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萎缩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营养障碍所致的全部或部分皮肤组织减少、缩小及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它和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缺损)不同,是皮肤发育完整后的变化。
病因
导致皮肤萎缩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主要原因是衰老、慢性感染、中毒、皮肤营养障碍、长期压迫、牵引、放射性损伤、化学性刺激、先天性异常或神经功能障碍。先天性皮肤萎缩和神经性皮肤萎缩的病因不明。
症状
主要表现为皮肤变薄、干燥、表面平滑、发皱、有光泽,局部毛发稀疏、变细、色素异常,毛细血管扩张与细薄鳞屑。松弛性萎缩皮肤软而移动度大,紧张性萎缩皮肤发硬,萎缩局部出现皮肤生理功能障碍,如汗腺、皮脂腺等分泌功能减弱。
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变薄,棘细胞层萎缩,表皮突变平;胶原纤维呈均质化变性,弹性纤维碎裂、减少;血管壁增厚、管腔扩张或缩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轻度浸润;皮肤附属器如毛囊、汗腺、皮脂腺会随萎缩皮肤而萎缩。
诊断
不同萎缩性皮肤病其诊断标准不同,常见萎缩性皮肤病的诊断特点如下。
1.老年性皮肤萎缩
本病好发于50岁以后,表现为皮肤菲薄、干燥、弹性减低而松弛、起皱,汗腺萎缩,出汗减少,毳毛细而少。常见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斑(白点征),伴毛细血管扩张(红点征)。
2.进行性单侧面萎缩症
本病多发于青年,皮损多于一侧额、下颌、颊部等部位开始出现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斑,病变一般在2年内进展迅速,患部皮损区界线清晰,皮肤凹陷、变形,犹如瘢痕样与下面组织粘连,可有凉、麻及三叉神经痛等症状。可出现角膜炎、虹膜炎、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等眼科症状。
3.斑状萎缩
本病为圆形或椭圆形淡白色斑,局限性皮肤薄、松弛、柔软,表面光亮起皱,指触压有下陷空虚的感觉,如疝样。
4.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
本病青年女性多见。皮损好发于躯干部,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片,青紫色或深棕色,皮肤发硬,有些萎缩而凹陷,但表面光滑,其下可见浅表血管。
鉴别诊断
萎缩性皮肤病相互之间需要鉴别,但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检查可以鉴别诊断。
治疗
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局部可外用润肤护肤的药物,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E。对光敏感者可用氯喹;有神经障碍者可用理疗、针灸;有内分泌障碍者,给予内分泌治疗。外用维A酸和维生素D3类似物对改善皮肤萎缩可能有用。原发病稳定的严重畸形可以选择手术矫形。
预防
对环境刺激、衰老等自然因素引起的皮肤退行性变,要避免过度的风吹日晒,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及进行皮肤按摩、药浴和矿泉浴等,有益于延缓皮肤老化的过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