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湿疹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小儿湿疹是发生于小儿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疾病
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对称分布的皮疹,瘙痒剧烈,易复发
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定义
小儿湿疹是发生于小儿的由多种复杂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表皮及浅层真皮的炎症性皮肤病。

分类
按病程分类
急性湿疹
起病较急,发病较快,瘙痒剧烈。病程长短不一,反复发作。
一般随年龄增大,症状逐渐减轻、消退。
部分患儿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最终可转为慢性。
亚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炎症减轻之后,或急性期未及时适当处理时出现。遇到诱因可再次出现急性发作。
有的患者表现为病情时轻时重,长久不愈,最终发展为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而成;或起病缓慢,病情时轻时重,迁延几个月,甚至更久。
受某些内、外因素的刺激后,可急性发作。
特殊类型
包括发生在特定部位的耳部湿疹、手部湿疹、外阴湿疹、阴囊湿疹和肛门湿疹等,以及钱币状湿疹、汗疱疹、自体敏感性湿疹等。

发病情况
小儿湿疹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
有变应性疾病家族史的儿童更容易患病。
2~6个月龄的婴儿可能更容易患病。

病因
致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外部或内部因素有关。
外在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本病。
饮食因素
某些食物由于有较强的抗原性,加上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尚不完善,对这些食物中的蛋白处理及解毒功能不强,容易发生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羊肉、牛肉。
海产品,如鳕鱼、扇贝,贝壳类、虾、螃蟹、田螺等。
桃、芒果。
花生、蒜苗、菠菜、毛笋等。
环境因素
花粉:柳树、杨树、榆树、桑树、梧桐树等的花粉。
尘螨:屋尘螨、粉尘螨等。
真菌:如特异青霉、多主枝孢、烟曲霉、铰链孢霉、点青霉菌等。
动物毛和皮屑:如猫毛、狗毛等。
长期处于炎热、干燥或潮湿的环境中。
日常用品
羊毛、化纤衣物。
玩具。
某些化学物质
人工色素。
抗氧化剂。
内在因素
胃肠道功能性障碍:肠道寄生虫病、菌群紊乱。
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等。
遗传因素:小儿湿疹的患儿常为过敏体质,具有遗传倾向。
免疫异常:小儿湿疹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易患因素
生活环境不良。
皮肤经常受摩擦。
不注意卫生。
免疫力低下。
营养不良。
有过敏体质家族史。

症状
主要症状

急性湿疹
皮疹
表现为原发性及多形性皮疹。
初起为红斑,逐渐发展为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疱疹破溃后出现点状糜烂、渗出。
皮损常融合成片,且向周围蔓延。
边缘区有少量多形性皮疹散在分布,境界不清。
如果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脓液和脓痂,周围淋巴结肿大。感染严重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皮疹可分布在体表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手、足、四肢远端暴露部位及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分布。
瘙痒
自觉瘙痒剧烈,伴有灼热感。
可阵发性加重,夜间加剧。
搔抓、热水烫洗等可使皮损瘙痒加重。
其他
皮疹泛发严重者可伴有全身不适、低热和烦躁不安。
亚急性湿疹
皮疹
皮损呈暗红色,水疱和糜烂逐渐愈合,渗出减少。
可有丘疹、少量丘疱疹及鳞屑。
皮损呈轻度浸润,特征性表现为点状糜烂。
瘙痒
瘙痒较急性湿疹减轻。
慢性湿疹
皮疹
皮损炎症轻,表现为散在的红斑、丘疹,有抓痕及鳞屑。
部分皮肤肥厚,表皮粗糙,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及色素脱失斑,也可见到鳞屑及皲裂。
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部位,以四肢多见,常对称分布。
瘙痒
瘙痒程度轻重不一。

特殊类型
耳部湿疹
皮疹发生于耳部。
皮疹为红斑、渗液、皲裂、结痂等,有时为脂溢性。
皮疹一般为两侧对称出现。
脐窝湿疹
皮疹发生于脐窝处。
皮疹表现为红斑,表面湿润,有渗液、结痂,边界清楚。
手部湿疹
皮疹好发于手掌面、手背。
手掌面皮疹为局限的浅红色、黄褐色斑疹,皮屑硬而厚,容易干燥、皲裂。
手背皮疹多为钱币大小,表现为暗红色斑疹或斑片,覆盖少量鳞屑。
如果皮疹侵及手指,可见手指少量的丘疹、水疱。
如果皮疹侵及指甲周围皮肤,可见皮肤肿胀潮红。
通常为对称性皮疹。
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外阴湿疹
发生于外阴部的皮疹。
大小阴唇及其附近皮肤浸润肥厚,界限清楚。
伴有剧烈瘙痒,搔抓后可见苔藓样变,有时有色素脱失。
阴囊湿疹
发生于阴囊部的皮疹。
急性发作时,阴囊皮肤出血、水肿、潮湿、糜烂、渗出、结痂。
慢性发作时,阴囊皮肤浸润肥厚,呈橘皮状或核桃壳状,表面干燥,可有鳞屑,颜色较深。
瘙痒剧烈。
一般情况下,慢性发作时病程较长,可为几个月甚至几年。
肛门湿疹
皮疹出现在肛门口周围。
皮疹表现为潮红湿润、糜烂,散在少量丘疹。
有的表现为肛门黏膜的皱褶变厚,出现皲裂。
有比较剧烈的瘙痒。
钱币状湿疹
皮疹表现为边界清楚、钱币大小的红斑、水疱或丘疱疹聚成斑块状。
常发生在四肢伸面、足背、肩部、臀部等部位。
有剧烈瘙痒。
汗疱疹
又称“出汗不良”。
典型的皮疹表现为小水疱,水疱干涸后有鳞屑甚至发生苔藓样变。
皮疹好发于手掌、手指侧面和脚底等部位。
伴剧烈瘙痒及烧灼感。
通常每年定期反复发作,连续多年。
自体敏感性湿疹
皮损表现为斑丘疹、丘疹、水疱或丘疱疹。
多见于四肢及躯干,散发或群集性,范围广,可排列为线。
皮损瘙痒,有灼热感。
会出现浅部淋巴结肿大。

并发症
继发局部感染:可形成脓疱、脓痂,出现发热等。
合并全身性感染:皮肤、黏膜上出现一处或多处水疱,伴倦怠、发热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小儿皮肤发生丘疹、水疱、红斑,以及增厚、粗糙(苔藓样变)等损害,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疼痛而表现不适时,建议尽快就医。
小儿内科
小儿皮肤损害症状明显时,可能有烦躁、拒食、哭闹、睡眠不安等表现,家长可能首诊于小儿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皮肤病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手机拍照保存既往皮疹形态可能会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诊前可帮助小儿局部湿敷缓解瘙痒,尽量保护皮损处,避免搔抓,以免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什么时候发现皮疹的?
皮疹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
皮疹发生前接触过什么物质?
皮疹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有鼻炎、哮喘等疾病?
检查清单
血常规
用药清单
收敛止痒药(外用):炉甘石洗剂、硼酸溶液、依沙吖啶、氧化锌粉
抗组胺药(口服):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氯苯那敏、苯海拉明
糖皮质激素(口服、注射):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接触过容易过敏的物质。
长期处于炎热、干燥或潮湿的环境中。
家族中有人患湿疹。
患有肠道寄生虫病、菌群紊乱、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
临床表现
症状
皮疹呈多样性,如红斑、丘疹、水疱。
皮疹多对称分布,以手、指、趾、足跟及关节等处居多。
皮疹瘙痒剧烈。
反复发作。
体征
皮肤上有对称性的皮疹,有红斑、丘疹或水疱,有抓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血清学检查发现血清总IgE、血清特异性IgE升高。
注意事项
抽血前,不需要禁食、禁水,避免剧烈运动
抽血时,家长需要安抚患儿,避免乱动。
抽血后,用棉签按压抽血部位5~10分钟,尽量不要揉搓伤口,以免形成淤血。
斑贴试验

该检查可帮助确定对可疑变应原的过敏情况。
方法是将浸有变应原溶液的纱布贴敷于患者前臂内侧或背部正常皮肤上,24~72小时观察结果。
注意事项
受试前至少1周及受试期间,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受试前3天和受试期间,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
受试期间避免淋湿斑贴,避免过度牵拉斑贴部位或过度体力活动。

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
相似点:均有皮疹、瘙痒。
不同点: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异物史,皮疹主要在接触部位,伴疼痛。病程短,斑贴试验阳性。去除发病因素后皮疹很快消退。
慢性单纯性苔藓
相似点:均有皮疹、瘙痒。
不同点:慢性单纯性苔藓主要是因神经精神因素引起。先有瘙痒,后出现皮疹,皮疹干燥无渗出。多见于颈项、四肢关节伸侧、腰骶部等。
手癣、足癣
相似点:皮疹均可发生于手足部位,可有水疱、渗出等。
不同点:手癣、足癣的皮疹边界清楚,常单侧出现,指甲可发生病变。真菌检查阳性。
威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
相似点:均有皮疹、渗出。
不同点:威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可见皮肤瘀斑,鼻出血、黏膜出血等。可出现反复感染。
选择性IgA缺乏症
相似点:均有皮疹,瘙痒。
不同点:选择性IgA缺乏症可反复出现慢性呼吸道感染。实验室检查血清的IgA1、IgA2减少。
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
相似点:均有丘疹,瘙痒。
不同点: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婴幼儿时起病,可持续终身。无过敏史。可出现脓疱、皮肤脓肿。

治疗
治疗目的:清洁创面、去除刺激、控制症状、避免和控制感染、减少复发,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一般治疗
避免刺激
避免接触变应原。
保持居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太干或太潮湿。
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出太多汗而引起瘙痒加剧。
合理护肤
需要根据气候、皮损部位及皮损特点,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护肤品。
护肤品有霜剂、软膏、乳剂。
润肤剂中应不含防腐剂,不推荐使用油剂。
沐浴后,先在皮损部位涂抹医生要求的药膏,再在全身涂上润肤剂。
避免过度清洗皮损处,尤其是避免用热水烫洗。
避免感染
避免患儿搔抓皮损处,防止感染。
如果因搔抓等出现感染,应及时就诊治疗。

药物治疗
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分期不同,用药不同。
常用药物
局部用糖皮质激素:湿疹的主要治疗药物。可抑制局部的炎症反应,缓解症状。小儿湿疹一般会选用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具体请遵医嘱。
轻度湿疹:一般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乳膏。
中度湿疹:一般选用中效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等。
重度肥厚性皮损:一般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如卤米松乳膏等。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尤适用于头面部及间擦部位的湿疹。
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
可减少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外用抗生素
细菌感染可诱发和加重湿疹,故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外用抗生素类制剂或含抗菌作用的复方制剂。
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
其他
保湿剂、角质松解剂:如尿素软膏、水杨酸软膏等。
外用中药:可采用中药外洗、外敷等,如六一散、松花粉、黑豆馏油软膏等。
外用止痒制剂:如氧化锌、炉甘石洗剂、霜剂,可用于缓解瘙痒症状。
各分期用药
急性期
无水疱、糜烂、渗出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凝胶,对湿疹有一定作用。
出现大量渗出时冷湿敷,可选择3%硼酸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等外用。
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外用氧化锌油剂。
亚急性期:外用氧化锌糊剂、糖皮质激素乳膏。
慢性期
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
可合用保湿剂,如20%~40%尿素软膏等。
系统治疗
抗组胺药
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止痒的作用,可缓解瘙痒症状。
常用药物有:氯苯那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定。
可有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
抗生素
对于伴有广泛感染的患儿,可系统使用敏感抗生素。
当继发大面积细菌感染、伴发系统性感染症状时,可应用一代或二代头孢类抗生素或半合成青霉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
严重水肿、泛发型皮疹、红皮病时,为迅速控制症状,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一般情况下,不主张应用。
停药或减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跳。
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其他疗法无效、有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证的重症患者,以及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病情得到明显缓解,需减用或停用激素。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慎重选择环孢素、硫唑嘌呤等药物。
其他
维生素C和葡萄糖酸钙: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可用于急性发作或瘙痒明显的患儿,但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
中成药:常用药物如二妙丸、润燥止痒胶囊、龙胆泻肝丸、防风通圣丸等。

物理治疗
主要是紫外线治疗。
可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湿疹。

中医治疗
湿疹属于中医学“湿疮”“浸淫疮”“血风疮”或“粟疮”的范畴。
中医认为,湿疹为禀赋不耐,风、湿、热邪阻滞肌肤所致。急性期以清热利湿为主,亚急性期以健脾利湿为主,慢性期以养血祛风为主。
可使用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除湿胃苓汤、参苓白术散、当归饮子和四物消风散等方剂加减治疗,具体须由专业的中医师辨证施治。

特别提示
小儿湿疹的治疗没有所谓的“特效药”“偏方”“土方”“神药”或最快方法等,确诊为小儿湿疹时应积极遵医嘱规范治疗,家长避免自行给患儿使用药物和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否则容易延误病情。
上述所有药物均为本病的常规用药,具体用药需要根据患儿的体质及具体病情决定,家长请严格遵医嘱给患儿规范用药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急性期症状轻者,如果及时、规范治疗,去除病因,可治愈。
婴儿期出现湿疹者,70%~80%的患儿2岁时病情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少部分要到5岁,甚至是青少年时期才完全缓解;5%~10%可能持续到成年。
大部分患儿表现为慢性,一般很难治愈,但是通过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不影响生活质量,但很容易复发。

危害性
可以引起患儿皮肤损害,甚至可出现细菌或病毒感染。
患儿睡眠质量下降,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还可出现进食障碍导致营养失衡,继而出现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等。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食用易过敏的食物。
清淡饮食,以易消化、少油、少盐为主。
避免食用辣椒、葱、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生活管理
正确护肤
避免接触过敏的物质。
避免使用碱性洗涤剂,如肥皂等。
避免阳光长时间照射皮肤。
注意皮肤的保湿。
避免用热水烫洗,洗浴后及时擦干皮肤并涂抹足量保湿乳液。
衣物以纯棉质为宜,避免穿人造纤维、羊毛材质的衣物。
勤换衣物。
注意防护和保暖
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外出注意防护(如戴口罩)。
在粉尘多的地方,注意防护(如戴口罩)。
天气变化的时候,注意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其他
家长应关注患儿的情绪,注意陪伴患儿。避免患儿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以免影响病情。
注意通风。

随诊复查
如果皮损没有好转,或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复诊。
复诊时依然要携带个人病历资料和检查报告单等。
复诊时可能会做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请家长提前做好准备。

预防
避免接触变应原。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肠道寄生虫病、菌群紊乱等。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中,如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活动等。
避免使用碱性的洗涤剂,如肥皂等。
改善生活环境,避免长期处于干燥、潮湿、炎热、粉尘较多的环境中。
穿纯棉质的宽松衣物,避免皮肤经常受到摩擦。
及时换洗衣物。
加强饮食营养,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身体抵抗力。

参考文献

[1]
李邻峰,刘巧,顾恒,等. 中西医结合系统药物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专家共识(2015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03):151-153.

[2]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李乐之,路潜. 外科护理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
王蕾,蒋红. 实用皮肤病护理[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6]
桂永浩,薛辛东. 儿科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7]
王宇明,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