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冻伤是因接触寒冷引起的损伤
症状有局部色斑、变凉、肿胀、疼痛、瘙痒、麻木;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等
病因为身体接触寒冷、湿冷的环境或物质
治疗方法包括复温与急救、创口处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冻伤是因寒冷引起的损伤。
主要损伤皮肤或皮下组织,严重者可累及肌肉、骨骼。

分类
按照冻伤的温度分类
非冻结性冻伤
长时间暴露于0~10℃的潮湿环境中所引起的损伤。但冻伤部位组织不存在冻结性损伤。
按照冻伤的表现和部位,还可分为冻疮、战壕足、水浸足等。
冻结性冻伤
由0℃以下(即冰点以下)的低温引起的损伤。冻伤部位组织会发生冻结性损伤。
按照损伤范围,还可分为局部冻结性冻伤、全身冻结性冻伤(又称冻僵、意外低体温)。

发病情况
在我国,非冻结性冻伤多见于长江流域。其中,冻疮多发生在初冬、早春季节,多见于儿童、青年女性。

病因
致病原因
非冻结性冻伤
多是因低温(0~10℃)和潮湿两个因素,如寒冷季节时外界空气湿度大或穿着潮湿的衣物、鞋袜,或戴潮湿的手套等,长时间共同作用所致。
非冻结性冻伤
多因暴露于0℃以下引起。
因工作、生活接触寒冷的环境,多见于意外事故、战争时。
接触液氮、固体CO₂(干冰)等致冷剂。

易患因素
暴露于低温或寒冷环境时,温度越低、湿度越高、风速越大、暴露的时间越久,发病风险越高;出现以下情况发病风险也会升高。
饥饿。
疲劳。
年老。
神志不清。
痴呆。
大量饮酒。
休克。
外伤。

发病机制
非冻结性冻伤
可能是因为血管在低温、潮湿的作用下长时间处于收缩、痉挛的状态,然后出现扩张,导致局部组织出现渗血、淤血、水肿等病变,引起损伤。
冻结性冻伤
人体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细胞间甚至细胞内形成冰晶。
在恢复正常体温的过程中,出现血管扩张、充血、渗出,炎症反应,组织坏死等病变,引起损伤。

症状
冻伤损伤的程度与温度、风速、湿度、接触寒冷的时间、身体状态等有关,也因人而异。
非冻结性冻伤
好发部位
常见于手、足、耳、鼻等部位。
主要症状
感觉异常:寒冷感、针刺样疼痛感、瘙痒感、肿胀感等。瘙痒感可在受热后加重。
皮肤改变:可出现红斑块或结节、苍白、水疱。水疱去除后可出现溃疡,呈现发红、渗液。

冻结性冻伤
局部冻结性冻伤
冻结时
局部皮肤苍白、温度降低、麻木、刺痛等。
恢复体温后
按照冻伤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度。
Ⅰ度冻伤(红斑性冻伤)
损伤在表皮层。
表现为局部红肿、充血,感觉发热、瘙痒、烧灼样疼痛。
症状可在数日后消失,然后出现表皮脱落,但无瘢痕。
Ⅱ度冻伤(水疱性冻伤)
损伤达真皮层。
具有Ⅰ度冻伤的症状,但红肿较重、疼痛剧烈,还可出现水疱。
水疱内的液体可为淡黄色透明(血清样)或血性液体。
局部感觉迟钝,对针刺、冷、热刺激等感觉消失。
水疱内的液体可在1~2天后吸收,形成痂皮。在不合并感染的情况下,痂皮可在2~3周后脱落。痂皮脱落后较少形成瘢痕。
Ⅲ度冻伤(焦痂性冻伤)
损伤达全皮层。
部分症状与Ⅱ度冻伤类似,但水疱内液体为血性。
随着病情的进展,皮肤可呈现褐色、黑色,甚至出现坏死。
Ⅳ度冻伤(坏疽性冻伤)
损伤累及肌肉、骨骼,可引起肢体坏死。
局部表现可类似Ⅲ度冻伤。
损伤局部可呈灰色,无水疱。
可能会出现肢体活动障碍。
全身冻结性冻伤
开始时:寒战、皮肤苍白、皮肤和口唇发紫、乏力、打呵欠等。
病情进展:肢体僵硬、幻觉、意识模糊、心悸、呼吸减弱,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呼吸心搏骤停等情况。

并发症
非冻结性冻伤并发症
足部病变治愈后,可能会出现闭塞性血管病,可在局部疼痛、发麻、苍白的基础上出现皮温下降等表现。
冻结性冻伤并发症
可引起低血压、休克、呼吸道分泌增多、肺水肿、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出现呼吸困难、血尿、水肿等表现。

就医
就诊建议
冻伤主要在烧伤外科、皮肤性病科、普通外科诊断和治疗。
暴露于寒冷、湿冷环境后,如出现皮肤水疱、瘙痒、疼痛等表现,建议去皮肤性病科或烧伤外科就诊。
暴露于寒冷环境后,如皮肤呈现褐色、黑色、灰色、皮肤或肌肉坏死,或出现肢体僵硬、幻觉、呼吸减弱、昏迷、呼吸心搏骤停等,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之后可能会到烧伤外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复诊患者遵医嘱,定期随诊。

就诊准备
挂号
门诊就医前需要去医院现场挂号,或通过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正规渠道挂号。
急诊就医可直接挂号就诊。院前急救入院者一般无需提前挂号,诊疗过程中补号即可。
资料准备
准备好就诊卡、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
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如血常规、血生化、X线检查等检查的报告单。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有哪些症状?
发生多久了?
是否接触过寒冷环境或致冷剂?
是否进行过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是否进行过治疗?治疗方法有哪些?治疗效果如何?
是否有慢性疾病?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需要做哪些检查?
这些症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病情是否严重?
需要进行哪些治疗?
多久可以恢复?
会有后遗症吗?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处于寒冷环境或接触致冷剂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在接触寒冷环境或致冷剂后,出现局部感觉减退、疼痛,皮肤出现苍白、水疱,甚至皮肤呈褐色或黑色等。
全身性冻结性冻伤可出现寒战、乏力、幻觉、意识模糊、呼吸减弱、昏迷等全身症状。
体征
全身性冻结性冻伤可有血压下降、呼吸频率降低、心率降低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多用于鉴别其他疾病和判断冻伤的严重程度。
血常规
检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
用于发生全身性冻结性冻伤时,鉴别感染、贫血等其他疾病。
血生化
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
可用于发生全身性冻结性冻伤时,鉴别严重肝病、严重肾病、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疾病,也可以判断冻伤的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门诊检查前须保持空腹,即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急诊检查不用禁食水。
影像学检查
多用于鉴别其他疾病和判断冻伤的严重程度。
X线检查
检查病变部位的骨骼情况。
发生局部冻结性冻伤时,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检查时应去除检查部位的金属物品,如手镯、戒指等。
头部CT检查
检查脑结构、脑血管的情况。
用于发生全身性冻结性冻伤时,鉴别脑卒中、脑肿瘤等疾病。
注意事项:检查前去除耳环或耳钉等物品。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
检查肢体血管情况。
用于早期局部冻结性冻伤时,可以判断损伤程度、组织活性等情况。
注意事项
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
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如对对比剂或其他药物过敏,请提前告知医生。
心电图检查
检查心脏的功能及心脏电信号变化情况。
用于发生全身性冻结性冻伤时,鉴别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
注意事项
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去除身上的电子产品等。
检查时暴露前胸、双侧手腕和脚腕的皮肤,按照医生要求摆好体位,保持均匀呼吸,避免活动。

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等基本可诊断冻伤,在诊断冻伤时要鉴别是否合并以下疾病。
下肢静脉血栓
相似点:下肢静脉血栓与局部冻结性冻伤都可出现皮肤温度降低、麻木、疼痛等表现。
不同点:下肢静脉血栓还会出现间歇性跛行(活动后出现逐渐出现下肢疼痛,休息后缓解)等表现,可通过病史和血管超声等检查进行鉴别。
低血糖
相似点:低血糖与全身性冻结性冻伤都可出现心悸、乏力、意识模糊、昏迷等表现。
不同点:低血糖时血糖明显下降,还会出现大汗、情绪激动、胡言乱语等表现。可通过血糖检测等进行鉴别。

治疗
非冻结性冻伤的治疗目的主要为缓解症状、促进病变恢复、改善肢体循环。
冻结性冻伤的治疗目的主要为尽快复温、改善循环、预防感染、维持身体正常状态等。
快速复温与急救
发生冻结性冻伤时,须逐步复温,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急救处理。
尽快远离寒冷环境。
脱去潮湿、冻结的衣物。如衣物难以脱去,可用剪刀剪开,避免强行撕扯。
可使用温水浸泡、浸有温水的湿毛巾包裹冻伤的部位或全身,温度应控制在40~42℃,尽量在15~30分钟内使体温接近正常。
局部冻伤时,如无温水或温毛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将冻伤处放到患者或施救者的腋下、腹部、胸部等部位。
复温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再次暴露于寒冷或低温环境。如不能避免再次暴露于寒冷或低温环境,则不进行复温。
严禁使用火或高温烘烤、雪搓、冷水或热水浸泡、用力敲打损伤部位等行为,否则会造成损伤加重,或造成烫伤等新的损伤。
如出现昏迷,应让患者侧卧,避免口腔分泌物导致呛咳或窒息。
如出现呼吸和心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除颤,且应比普通心肺复苏时间更长。因为如果患者无心脑血管疾病,低温时身体可以对缺血缺氧更耐受时间。
复苏时应同步复温治疗,并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在搬抬患者、为患者翻身时,应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使用蛮力造成肢体损伤。

创口处理
非冻结性冻伤
可在冻伤部位直接涂抹冻疮膏等药物,无需消毒等处理。
冻结性冻伤
Ⅰ度冻结性冻伤:保持创口清洁、干燥。
Ⅱ度冻结性冻伤:对创口进行消毒。消毒后,如创口干燥,可直接用纱布进行包扎;或将水疱内液体抽吸后再进行包扎。
Ⅲ度冻结性冻伤:应保持创口清洁、干燥,并持续暴露,不要包扎。

药物治疗
非冻结性冻伤
冻疮膏:可以改善症状、促进恢复,如芦荟膏等。
含抗菌药和皮质醇的软膏:用于非冻结性冻伤皮肤发生糜烂、破溃时。可以预防感染,促进恢复。
冻结性冻伤
破伤风抗毒素
用于治疗Ⅲ度冻结性冻伤或Ⅱ度广泛性冻结性冻伤(冻结面积较大时),可以预防破伤风杆菌感染。
抗生素
用于治疗Ⅲ度冻结性冻伤或Ⅱ度广泛性冻结性冻伤,可以预防感染。
还可用于治疗全身冻伤,防治呼吸道感染。
其他治疗
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出现坏疽时,可予扩血管、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
筋膜切开术:用于冻结性冻伤解冻期间组织压力过高时。
交感神经阻滞术:Ⅲ度冻结性冻伤或Ⅱ度广泛性冻结性冻伤时,使用交感神经阻滞术改善血液循环。
截肢手术:如冻结性冻伤造成肢体严重损伤,须通过截肢手术切除病变肢体,避免发生严重情况。
注意事项
手术后应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治疗,如应用抗生素等。
手术后注意保护创口,避免牵拉、摩擦。
手术创口如有剧烈疼痛、出血,应及时告知医生。

中医治疗
通过使用温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中药可以改善循环功能,促进恢复。
具体的药物应该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使用,不要相信偏方、秘方等。

其他治疗
支持治疗:全身冻结性冻伤时,通过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补充0.9%氯化钠溶液、氯化钾等维持身体功能。
高压氧疗:可以促进伤口愈合。
水疗:用于解冻后。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清除细菌和坏死组织。

预后
治愈情况
有些非冻结性冻伤和Ⅰ度冻结性冻伤可自愈。
大部分冻伤可通过及时治疗治愈。
非冻结性冻伤治愈后有复发的可能性。

危害性
非冻结性冻伤可反复发作,出现局部疼痛、麻木等感觉,影响生活。
Ⅲ度或Ⅳ度冻结性冻伤治愈后可能会留下瘢痕,影响美观。
Ⅲ度或Ⅳ度冻结性冻伤可损伤肌肉、骨骼等组织,治愈后可能会出现残疾,使生活质量降低。
Ⅲ度或Ⅳ度冻结性冻伤、全身性冻伤可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加强营养,选择高热量、高蛋白、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各类主食、肉类、鱼、蛋、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等。
保证每日饮水的量达1500毫升,或遵医嘱。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饮料,如辣椒、浓茶、咖啡等。
避免饮酒。
生活管理
保证正常的作息,避免熬夜、劳累。
戒烟。
注意保暖,远离寒冷环境。
保证衣物干燥、清洁,避免穿着潮湿的衣物。因出汗、洒水导致衣物潮湿,应及时更换。
心理支持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焦虑。
其他
如长期卧床,应注意定时翻身、活动下肢,避免血栓形成或压疮。如患者不能自行活动,家属应辅助其活动或进行按摩。
患者如需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运动量过大导致摔倒受伤。

病情监测
在复温或病情不稳定时,应监测体温。
发生休克、急性肾衰竭等情况时,应记录每天饮食、输液、服药时饮用液体的量,以及排尿、出汗、排便的量。

预防
远离寒冷环境
在寒冷地区生活或寒冷季节时,应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尽量选择温暖的室内。
注意保暖
户外工作者、老人、儿童外出时应注意保暖,穿防风、防寒、防水的衣物。
衣物被汗液、水分浸湿时,应及时更换。
外露部位可以涂抹防护霜。患过冻疮的儿童涂防冻疮霜剂预防冻疮。
改善生活方式
保证饮食充足,避免饥饿。
适量运动,增强抗寒能力。
避免大量酒。
避免在寒冷环境中久坐、久站、剧烈运动。
避免劳累。
工作中做好防护
接触致冷剂的工作者,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戴手套等。
按照正确方法操作设备,避免违规操作。
定期检修设备,避免设备老化造成事故。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汪建,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沈洪,刘中民. 急诊与灾难医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孙林利,刘文军,桂婧娥,等. 2019版《荒野医学协会冻伤预防和治疗实践指南》解读[J]. 中华烧伤杂志,2020,36(07):631-635.

[4]
于家傲,高欣欣. 冻伤与烧伤的小同与大异[J]. 中华烧伤杂志,2020,36(01):9-13.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