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概述
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1940年Kasabach-Merritt首先报道的,指由于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导致血小板减少。多数病例均在婴儿期发现,但血小板减少可到儿童甚至成人后症状才明显。主要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口腔出血。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血液科

临床症状
主要为巨大或广泛的海绵状血管瘤,及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紫癜,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口腔出血。

危害
严重时导致脾胃等发生变形,破坏其功能形态。位于肝表面的巨大血管瘤自行破裂,可造成腹腔大出血,危及生命。

检查
血常规、涂片、骨髓象、凝血酶原时间、B超、X线片等。

诊断
根据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口腔出血等表现,结合血常规、涂片、骨髓象、凝血酶原时间、B超、X线片等检查可诊断。

治疗原则
消除血管瘤,减轻出血症状。

治愈性
经治疗可缓解出血症状,甚至治愈。

饮食建议
加强营养,予以高蛋白质、高维生素、补血食物。

病因
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血小板在血管瘤内破坏有关。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皮肤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发生于面部、臂部、躯干和颈部,30%发生于肢体,呈多发性,发生于内脏者约占10%,出生时常不明显,随年龄的增长,病变逐渐增大。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口腔出血,少数可因出血致死。

诊断依据
皮肤血管瘤肉眼可见,发生于内脏的海绵状血管瘤利用B超、X线等影像学手段可诊断,若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口腔出血等表现,应怀疑本病。外周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正常,血小板常降低,出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佳,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红细胞损害,如畸形红细胞,破碎红细胞,红细胞碎片,盔型红细胞等。骨髓象可见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根据以上典型表现及检查结果可诊断。

治疗
治疗方针
放射治疗使血管瘤消退,外科切除血管瘤,使用止血药物或输血小板改善出血症状。

药物治疗
治疗前若有慢性血管内凝血的表现,应先使用肝素、冻干人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和抗纤溶药。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无效,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改善出血症状。

放化疗
本病若血管瘤巨大,出血症状严重,不宜手术者可采用放射治疗使血管瘤消退。

手术治疗
一般采用血管瘤切除术,肝叶或脾血管瘤可进行肝叶切除或脾切除等外科治疗。

其他治疗
只有当血小板明显减少、出血症状严重时,是输血小板的指征。

预后情况
经治疗可缓解出血症状,甚至治愈。

护理
日常护理
1.避免剧烈运动、外伤。2.注意防护,一旦有轻微出血应及时处理。

饮食调理
加强营养,予以高蛋白质、高维生素、补血食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