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淋巴管瘤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概述
骨淋巴管瘤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发生于骨的良性错构瘤。淋巴管瘤并非真性肿瘤,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患处轻微疼痛或剧痛,活动受限,一般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骨科、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射肿瘤科

临床症状
患处轻微疼痛或剧痛,有叩击痛,活动受限等。

危害
可引起病理性骨质,使患肢功能丧失。

并发症
病理性骨折等。

检查
体格检查、X线片、CT、磁共振成像、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诊断
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主要根据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

治疗原则
病变稳定可观察,如有症状可考虑手术治疗。

治愈性
治疗可缓解或消除症状。

饮食建议
正常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病因
流行病学
好发年龄为10~20岁。

病因
胚胎发育异常。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多数病程缓慢,常有患处轻微疼痛或剧痛,活动受限,局部肿胀,皮肤无红热和静脉怒张,体格检查可有叩击痛。少数患者无自觉症状。骨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患肢功能丧失。发生于四肢者,可引起肢体肥大、弥漫性水肿、肌肉萎缩。发生于脊柱者可有放射性神经根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症状。

诊断依据
1.患者有局部轻微疼痛或剧痛,皮肤肿胀,活动受限及其他压迫和骨破坏表现。2.影像学检查(1)X线片:可见不同程度的溶骨性破坏,皮质膨胀变薄,呈多囊状骨破坏,边缘清晰。病变广泛时骨干可轻度弯曲,粗细不均等不规则畸形。发生于骨膜者,早期出现压迫凹陷,骨皮质广泛性破坏,断裂呈虫蚀样。发生于长骨者,骨皮质穿破后局部可出现软组织肿块,肢体增粗,皮下脂肪增厚。(2)CT:表现为低-等密度病灶,密度不均,无钙化,边界清楚或不清,CT增强无强化或边缘强化。(3)磁共振成像:T1加权像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无强化。囊状淋巴管瘤长T1、长T2信号特征明显。3.组织病理学检查(1)肉眼观察: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无完整包膜,切面呈海绵状,为内皮细胞形成的扩张血管腔,腔内充满浅黄色液体,扩张的管腔可使周围骨组织产生压迫性萎缩。(2)镜下所见:肿瘤由许多内皮细胞形成的扩张淋巴管组成,管内为淋巴液,内有少量淋巴细胞,偶尔可见血细胞。

治疗
治疗方针
以手术治疗为主。

手术治疗
1.切除后对功能影响不大的部位,可行节段切除或边缘切除术。2.对脊柱和四肢长骨病变,边缘切除后影响脊柱稳定性和肢体功能者,应行内固定和植骨术。3.对长骨病理性骨折者,应切除瘤骨后行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与内固定术。4.病灶较小且能彻底刮除者,可行彻底刮除、瘤腔灭活、充填植骨术。

其他治疗
选择性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可使肿瘤缺血坏死、缩小。

预后情况
早期确诊后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护理
日常护理
1.注意卫生,防止伤口感染。2.术后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肌肉及关节功能。3.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4.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精神面貌。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饮食调理
术后可选择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饮食,有利于恢复。恢复期后可正常饮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