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考公热”愈演愈烈,专家:一个越来越庞大的财政供养群体并非好事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是后疫情时代中青年职业取向的代表话语。
2月23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大学生不要满脑子“央国政”(央企、国企、公务员)。
此言瞬间登榜热搜,引发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
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为稳就业,无论是中央部门还是各地都在出台措施,面向高校毕业生挖掘更多的政策性岗位。
数据显示,“国考”近年仅面向应届生招录的人数,由2019年度的39.17%,上升至2023年度的67.4%。
“大学生求职求稳心态在增强,从个人看是理性选择,但从社会层面,这达到了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提出疑问。
该如何看待大学生求职偏向“考编”?“铁饭碗”能否成为大学生就业“避风港”?
近日,海报新闻记者采访了多名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学者以及备考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解读。
“就业季”成“赶考季”
1月8日下午,2023年国考笔试落下帷幕。
山东一高校的嘉佳走出考场后不敢松懈,直奔火车站,马不停蹄赶回学校,投入2月份北京、山东省考的备考中。
嘉佳身边未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同学大多和她一样,打算连报多场公务员考试,奔走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我们觉得这句话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