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脓肿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肺脓肿是一种或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化脓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咳大量含有脓液和臭味的痰
主要因病原体感染引起
通过抗感染治疗、促排痰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治疗

定义
肺脓肿是一种或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化脓性疾病。

分类
按照感染途径分类
吸入性肺脓肿(原发性肺脓肿)
病原体来源于口、鼻、咽等部位,经吸入致病。
各种原因引起的误吸、气道清除能力及全身免疫力下降,吸入的病原菌可致病。
继发性肺脓肿
继发于原有呼吸系统疾病: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肺部感染病原体引起肺脓肿。
继发于靠近肺的非呼吸系统器官或组织疾病: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感染肺组织引起肺脓肿。
血源性肺脓肿
肺外器官或组织发生感染性疾病,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经血液播散到达肺部引起肺脓肿。
按照持续时间分类
急性肺脓肿:持续时间在6周以内。
慢性肺脓肿:持续时间超过6周。

发病情况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很多卧床患者老年患者因吸入风险增加,导致老年肺脓肿比例增加。

病因
致病原因
肺脓肿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
吸入性肺脓肿
常为混合感染,常见病原菌包括厌氧菌,如链球菌、普雷沃菌、拟杆菌、梭杆菌等;也可见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如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军团菌、奴卡菌等。
继发性肺脓肿
常见的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并殖吸虫属、阿米巴属等也可以引起本病。
血源性肺脓肿
常见的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链球菌。

易患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生活因素
受寒。
严重疲劳。
醉酒。
口腔卫生状况差。
长期卧床。
疾病因素
呼吸系统疾病
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空洞、感染性肺炎、鼻窦炎。
非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囊肿、支气管阻塞、支气管肺癌。
呼吸系统外疾病
感染性疾病:如牙龈炎、膈下脓肿、肾周围脓肿、脊柱脓肿、皮肤外伤感染、疖、痈、中耳炎、骨髓炎、右心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非感染性疾病:如癫痫、脑卒中、食管穿孔、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狭窄或阻塞等。
医源性因素
全身麻醉。
药物过量:如镇静催眠药过量等。
使用鼻饲。
进行过口腔或鼻部手术。
其他
高龄等。

发病机制
醉酒、脑血管病、麻醉、呼吸系统疾病等导致呼吸道防御能力下降,病原体从体外或呼吸道的其他部位侵入肺部。
呼吸系统之外的组织或器官感染的病原体,通过直接感染或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引起感染。
肺部感染的病原体直接侵袭或产生毒素导致肺组织出现炎性病变。
随着病情的进展,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病原体与坏死、液化的肺组织混合形成脓肿。

症状
主要症状
高热
体温可为39~40℃。
咳出大量脓痰后,体温可以下降。
咳嗽、咳痰
病情较轻时,咳嗽症状也较轻,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加重。
痰液可为黏液痰、黏液脓痰,有时也可表现为痰中带血或咯血。
病情较重时,痰液量较大,每日可为300~500毫升。
约有一半的患者痰液可散发腐臭气味。
血源性肺脓肿时,咳嗽、咳痰可在出现高热症状数日至两周后产生,痰液量也较少,很少出现咯血。

其他症状
局部症状
胸痛:多出现在病变累及胸膜时。
气急:多出现在病变范围较大时。
全身症状
出现盗汗、畏寒、乏力、厌食等症状。
如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还可出现贫血、消瘦等症状。
原发疾病症状
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的患者,可出现消瘦、咯血等症状。
肾周围脓肿的患者,可出现腰痛、脓尿等症状。
脑卒中的患者,可出现偏瘫、言语不清、头晕、头痛等症状。
阿米巴肝脓肿的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有疖、痈等疾病的患者,可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

并发症
肺脓肿病情加重时,可出现以下并发症。
局限性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可出现胸部针刺样疼痛。
脓胸、脓气胸或支气管胸膜瘘: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和口唇发紫、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呼吸内科
出现高热、咳嗽、咳痰(如脓痰、脓血痰)、胸痛、气急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出现高热、畏寒、呼吸急促、皮肤和口唇发紫、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反应迟钝、昏迷等时,建议立即于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常需要拍摄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故应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物,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及时告知医生。
就医前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或抗生素,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高热患者,可先采取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咳嗽?咳嗽多久了?
有没有咳痰?痰是什么样的,如脓痰、脓血痰?
是否有胸痛、气急、呼吸不畅?
症状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受凉,或严重疲劳?
是否有进行过全身麻醉、口腔或鼻部手术,或鼻饲治疗?
是否患有肺炎、鼻窦炎、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检查
其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青霉素、头孢噻肟、万古霉素、甲硝唑、克林霉素
祛痰药:氨溴索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受寒、严重疲劳、醉酒、口腔卫生状况差、长期仰卧等情况。
患有鼻窦炎、牙龈炎、支气管肺癌、肺炎、脑卒中、食管穿孔、膈下脓肿、肾周围脓肿、疖、痈等疾病。
有全身麻醉、口腔或鼻部手术、鼻饲治疗史。
过量使用镇静催眠药物。
高龄。
临床表现
症状
高热、咳嗽、咳黏液痰或黏液脓痰、胸痛、气急、盗汗、畏寒、乏力、厌食等。
体征
病变较小或位于深部时,可无明显的异常体征。
肺部叩诊可出现浊音或实音,如出现较大空洞可出现鼓音;听诊可发现呼吸音减弱,也可听到湿啰音。
慢性肺脓肿患者可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体格消瘦、患病一侧胸部凹陷、非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低、杵状指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等的变化情况。
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明显升高。慢性肺脓肿时可出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CT检查
了解支气管、肺、胸腔等胸部情况,可以确定肺脓肿的部位、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
检查前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项链、带金属材质的衣物。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将软镜从鼻孔插入,沿呼吸道深入到肺内,可以观察呼吸道、肺的情况。
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严重程度,必要时可以提取病变部位的组织或分泌物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灌洗等方式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
检查前患者或家属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检查的目的和风险。
检查前须禁食4~6小时。
检查时应配合医生,避免乱动等行为影响检查或对自己造成伤害。

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
提取痰液、血液、肺泡灌洗液等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检查是否存在病原体,并可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对药物的敏感性。
可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并为治疗提供信息。
注意事项:提取痰液时应先漱口,然后用力咳出咽部的痰液(不要将唾液作为痰标本送检),并放入专门收集痰液的容器内。

鉴别诊断
吸入性肺脓肿主要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细菌性肺炎
相似点:早期肺脓肿和细菌性肺炎症状相似,都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X线检查上表现类似。
不同点:细菌性肺炎痰液颜色可呈白色、铁锈色、绿色等,多无腐臭气味。影像学表现会有肺实变,但很少出现“空洞”或“液气平”,可与肺脓肿鉴别。
空洞性肺结核
相似点:都可有发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
不同点:空洞性肺结核多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发热多表现为低热,常出现在午后;痰液一般无腐臭味。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病原微生物培养等可鉴别。
支气管肺癌
相似点:都可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当癌性病变液化形成“癌性空洞”时,胸部X线检查可能具有和肺脓肿相似的表现。
不同点:支气管肺癌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早期可表现为干咳,一般无畏寒、高热等。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病原学检查等鉴别。
肺大疱或肺囊肿合并感染
相似点:都可有咳嗽、咳痰等。
不同点:肺大疱或肺囊肿合并感染患者常无明显中毒症状。通过病史、影像学检查,或与以前的影像学检查报告对比可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尽早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抗感染药物及痰液引流,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如需药物治疗,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感染治疗
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或杀灭病原体。
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克林霉素、甲硝唑、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药物。
使用药物治疗,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听力下降、少尿等。

促排痰治疗
患者应及时将痰液咳出,或由家属通过自下向上轻拍背的方法,帮助患者排痰。如痰液排出困难,可采用以下方法。
雾化治疗
如排痰困难,可考虑使用雾化促进排痰。
口服或静脉祛痰药物
用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促进排痰。
常见药物包括氨溴索等。
吸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
如患者不能自主排痰,可能会通过吸痰,或纤维支气管镜进行肺泡冲洗、吸引来促进痰液排出,或减少肺内脓液。

手术治疗
外引流术
手术目的:可以将肺脓肿内的脓液通过引流管直接引流到体外,减轻病变。
手术方法:包括胸壁切开置管引流术、CT或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以及胸壁开窗引流术,其中CT或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最为常用。

注意事项
手术前或手术时会进行CT、B超等检查,以便定位或引导穿刺。
手术过程中会放置引流管,并安装引流瓶,手术后避免引流管、引流瓶脱落或损坏。
注意观察引流瓶内的液体量,按照要求告知医生或护士。
如引流口位置出现红肿、出血、剧烈疼痛,或引流管脱落,应及时告知医生。
肺叶切除术
适应证
因抗感染药物的应用,肺叶切除术已较少使用。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考虑进行此类手术。
肺脓肿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经非手术治疗脓腔不缩小,或脓腔缩小但直径在5厘米以上且不易闭合的情况。
肺脓肿引起大咯血,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果,或处于危及生命的情况。
伴有支气管胸膜瘘、脓胸、食管瘘等并发症,经抽吸、引流和冲洗疗效不佳者。
支气管肺癌等导致支气管阻塞限制了气道引流。
注意事项
手术中会放置引流管,并安装引流瓶,手术后避免引流管、引流瓶脱落或损坏。
注意观察引流瓶内的液体量,按照要求告知医生或护士。
如引流口位置出现红肿、出血、剧烈疼痛,或引流管脱落,应及时告知医生。

其他治疗
吸氧
缺氧时可通过吸氧改善。
吸氧方式包括鼻导管、面罩等。
吸氧时应按照医生设定的方式和流量吸氧,避免自行终止吸氧或调整氧流量。
补充营养
鼻饲补充:如患者咀嚼困难或不能咀嚼,可选择鼻饲营养药物进行补充。
静脉补充
用于饮食不佳且不能通过口腔进食、鼻饲补充时。
常用药物包括复方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等。
体位引流
让病变部位处于身体最高处,每次持续10~15分钟,每天2~3次。此方法促进肺内脓液排出。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用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昏迷时,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原发病治疗
如患肺结核,还会进行抗结核治疗;如患肺癌,可能会进行化疗、放疗等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90%患者通过及时的非手术治疗可痊愈。
吸入性肺脓肿的治愈率为90%~95%。
肺脓肿总体病死率为5%~10%。

预后因素
脓腔大小:脓腔较大的患者预后较差,尤其是脓腔直径大于6厘米者。
病变类型:相邻肺段发生多发性小脓肿的坏死性肺炎预后较差。
年龄:年龄较大的患者预后较差。
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预后较差。
身体状态:身体处于衰弱状态的患者预后较差。
支气管情况:支气管发生阻塞的患者预后较差。
病原体类型: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等需氧菌引起的肺脓肿预后较差。
治疗时机:延误治疗时机,尤其是症状持续时间超过6周的患者预后较差。

危害性
急性肺脓肿如治疗不当可发展为慢性肺脓肿,引起贫血、消瘦等症状,影响生活。
少数阿米巴肺脓肿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后可产生肺纤维化。
如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可引起脓胸、脓气胸等严重情况,可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增加营养:增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选择粥、馒头、鱼肉、肌肉、新鲜水果或蔬菜等。烹饪时应将食物尽量切碎,利于消化、吸收,避免过硬。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日至少1500毫升,或按照医生要求补充。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饮品。
避免经常食用油炸、烧烤、腌制的食物。
戒酒。
生活习惯管理
急性肺脓肿时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活动。
保证作息规律,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保持口腔卫生,早晚刷牙,勤漱口。
戒烟。
运动管理
运动要适量,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慢走、快走、跑步、游泳、骑行等运动。
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运动过量,具体可咨询医生。
情绪管理
舒缓情绪,避免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
家属应注意安慰患者,帮助其缓解不良情绪。
积极治疗其他疾病
如患有鼻窦炎、牙龈炎、肺炎、阿米巴肝脓肿、肺结核、疖、痈、肾周围脓肿、支气管肺癌等与肺脓肿发生有关的疾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

病情监测
按时测量体温,注意体温的变化情况。如出现体温不下降或升高、咳嗽加重、咯血,或产生新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牙周炎、鼻窦炎、阿米巴肝脓肿、肺结核、疖、痈、支气管肺癌等。
注意日常安全,避免皮肤外伤。如发生外伤,应及时进行止血、消毒,或及时就诊。
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劳累、醉酒等行为。
避免受寒。
因疾病而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属应协助其定时翻身,随时排痰,避免长时间保持仰卧位;进食或饮水时应半卧或坐起。
如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乏力、厌食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尽早治疗,避免发生严重情况。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王辰,王建安. 内科学:上册[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吴肇汉,秦新裕,丁强. 实用外科学:下册[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蔡柏蔷,李龙芸. 协和呼吸病学:上册[M]. 2版.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5]
Kuhajda I, Zarogoulidis K, Tsirgogianni K, et al. Lung abscess-etiology,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options. Ann Transl Med. 2015;3(13):183.

[6]
Takayanagi N, Kagiyama N, Ishiguro T, et al. Etiology and outcome of community-acquired lung abscess. Respiration. 2010;80:98-105.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