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低

抗凝血酶的参考值为108.5%±5.3%,抗凝血酶低多见于获得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包括血栓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肝脏疾病等。如果检查出现上述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续进行针对性处理。

1、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当患者出现血栓形成时,多会引起抗凝血酶的消耗过量,出现抗凝血酶低等情况,应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如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较多,如严重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酸中毒等,患者会出现低血压、出血、微血栓形成等现象,表现为抗凝血酶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注射用尿激酶、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等药物治疗;

3、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炎等,肝功能受损后,多会导致合成抗凝血酶的功能出现下降,检查时可发现抗凝血酶低。患者会出现黄疸、呕血、黑便、食欲减退等症状,明确病因后可进行针对性处理,如遵医嘱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硫唑嘌呤片等;

4、其他情况:如肾脏疾病等,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发病期间多会出现低蛋白血症以及大量蛋白尿,抗凝血酶会随着尿液被排出,从而会导致抗凝血酶的水平逐渐下降,表现为抗凝血酶低。可遵医嘱使用复方环磷酰胺片、环孢素软胶囊、醋酸泼尼松龙片等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