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栀子的副作用及禁忌,中药栀子图片大全

本文目录

1 中药栀子图片大全1.1 炒栀子图片1.2 焦栀子图片1.3 水栀子图片1.4 炒水栀子图片1.5 栀子炭图片2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3 【栀子的配伍应用】4 【栀子的用量用法】5 【栀子的使用注意及禁忌】6 【栀子的本草摘要】7 【栀子的现代研究】

中药栀子图片大全

栀子

炒栀子图片

炒栀子图片

焦栀子图片

焦栀子

水栀子图片

水栀子

炒水栀子图片

炒水栀子

栀子炭图片

栀子炭图片

【来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生用、炒用或炒焦用。

【处方用名】栀子 山栀皮 山栀 炒山栀 黑山栀 焦山栀 山栀仁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性能概要】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本品生用则苦寒清降,缓缓下行,能清心、肺、三焦之火而利小便,有清热,除烦,利尿之效。用治热病心烦或高热烦躁,可以清心除烦;用治湿热黄疸、热淋、血淋、小便短赤,可令湿热从小便排出体外;且可凉血解毒,故又治血热出血、吐衄下血、痈肿疮毒等症,还可外用治火疮、扭挫伤。

【栀子的配伍应用】

1.用于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恼、烦热不眠,常与豆豉同用,共收外散其邪,内清其热的功效,即《伤寒论》栀子豉汤。用于高热,神昏谵语的实火之证,又常与苦寒的黄芩、黄连、黄柏同用,如《外台秘要》引用的黄连解毒汤。

2.用于湿热郁结所致的黄疸证,多与茵陈、黄柏,或与大黄等同用,如《伤寒论》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用于热淋,小便不利,多与滑石、木通、车前子等同用,如《和剂局方》八正散。

3.用于热毒、实火引起的吐血、衄血、热淋尿血、目赤肿痛、疮痈火毒等症,常配伍大黄、黄柏、黄连等,如《宣明论方》栀子金花丸。又如《简易方》治鼻衄,单用本品内服,也可配白茅根、侧柏叶、棕榈炭等同用,如《十药神书》十灰散。《千金方》单用本品外敷治火疮。

此外,外敷扭挫伤,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栀子的用量用法】

内服:3~10克。外热用皮,内热用仁;生用清热,炒黑止血,姜汁炒止呕除烦。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栀子的使用注意及禁忌】

栀子有缓泻功效,故脾虚便溏者不宜服。

【栀子的本草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疮疡。”

《名医别录》:“疗心中烦闷。”

《药性本草》:“解五种黄病。”

洁古:性寒味苦,气薄味厚,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四:去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疗风热,是为四也。又云:栀子气寒,味徵苦。治心烦懊恼,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又云:苦,纯阳,止渴。(《本草发挥》)

易老:轻浮而象肺也,色赤而象火,故能泻肺中之火。仲景用此为吐药。栀子本非吐药,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故令上吐,邪因得以出。《本经》谓治大小肠热,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入中州故也。栀子豉汤治烦躁,烦者气也,燥者血也。血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少气虚满者加甘草;若呕哕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满而烦,栀子厚朴枳实汤;下后身热微烦,栀子甘草干姜汤。

《得配本草》:苦,寒。入手太阴经血分。主屈曲下行。泻三焦之郁火,导痞块中之伏邪,最清胃脘之血热。心烦懊恼,颠倒不眠,脐下血滞,小便不利,皆此治之。得滑石,血淋溺闭;得良姜,治寒热腹痛;得柏皮,治身热发黄;配连翘,治心经留热,心热则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胆郁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微炒去皮,水煎二十枚,治完谷不化。

上焦、中焦,连壳;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泻火,生用;止血,炒黑。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淋证,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山栀、丹皮、白芍、龙胆,皆泻肝家之火,其中却自有别。盖肝喜散,遏之则劲,宜用栀子以清其气,气清火亦清。肝得辛为补,丹皮之辛,从其性以醒之,是即为补,肝受补,气展而火亦平。肝气过散,宜白芍制之,平其性即所以泻其火,使之不得自逞。火盛肝气必实,龙胆苦以泄其气,寒以制其火,故非实胆草勿用。如不审其究竟,而混投之,是伐其生生之气,即使火气悉除,而人已惫矣。

朱丹溪:治心痛,当分新久。若初起因寒因食,宜当温散。久则郁而成热,若用温剂,不助痛添病乎?古方多用栀子为君,热药为之向导,则邪易伏。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若痛止恣食,病必再作也。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最清胃脘之血,炒黑末服,吹鼻治衄。王好古曰:烦者气也,燥者气也,燥者血也。故用栀子治肺烦,香豉治肾燥。亦用作吐药,以邪在上焦,吐之则邪洽肺烦,香豉其高者因而越之也。按栀豉汤,吐虚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食宿寒。五黄古方多用栀子、茵陈。五淋,亡血津枯,口渴目赤,紫癜白癞,疱齇疮疡。皮腠,肺所主故也。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备要》)

《本经逢源》:栀子仁体性轻浮,专除心肺客热,《本经》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等病,不独除心肺客热也。其去赤癞、白癞、疮疡者,诸痛痒疮,皆属心火也。炮黑则专泻三焦之火及痞块中火,最清胃脘之血。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因其虚,故不用大黄。即亡血亡津,内生虚热,非此不去也。治身黄发热,用栀子柏皮汤。身黄腹满,小便不利,用茵陈栀子大黄汤,取其利大小便而蠲湿热也。古方治心痛,恒用栀子,此为火气上逆,气不得下者设也。今人泥丹溪之说,不分寒热通用,虚寒何以堪之?大苦大寒能损伐胃气,不无减食泄泻之虞。故仲景云:病人旧有微溏者,不可与之。世人每用治血,不知血寒则凝,反为败证。治实火之吐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吐血,养正为主,气壮则自能摄血。此治疗之大法,不可少违者也。

《本草求真》:栀子专入心、肺。味苦大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收言能泻心肺热邪,使之屈曲下从小便而出,肺清则气化行,而膀胱津液,亦得由气化而化,故曰能利小便,究之皆泻肺心药耳。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心痛以平,心痛因热,治当用此,但丹溪谓心痛久则郁而成热,此止就其大势经耳。若使痛喜手按,及痛喜饮热汤,其痛虽久,岂可以作热治乎。仍当以脏之阴阳及今所见之兼症兼脉,以分病之是寒是热,药之宜温宜凉,则得之矣。不可以痛久成热为泥。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栀子治热郁之血耳,若经寒而血不归,不可妄用。《本草汇》曰: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能自摄血。窃见今医士,不论寒热虚实,但见病血,即作热治,妄用栀、连、芩、柏,殊为可惜。且能治心烦懊,五黄五淋,亡血津枯,口噤目赤风疮等症,此数语业见道其大要矣。然更就其轻清以推,则浮而上者其治亦上,故能治心肺之火,消渴烦躁、懊恼不眠、头痛目赤肿痛等症得以除。烦属气,躁属血。仲景栀子豉汤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燥,又用栀子作吐药以散在膈之邪,即经所谓高者因而越之是也。故栀豉汤吐虚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饮宿食。就其味苦而论,则苦而下者,其治亦下,故能泻肝、肾、膀胱之火,而凡在下见有淋闭便结,疸黄疝气,吐衄血痢,损伤血瘀等症,得此以泄。《易简方》治衄血不止,用山栀烧灰吹之,屡效。《普济方》治小便不通,用栀子仁十四个,独蒜头一个,食盐少许,捣贴脐及囊,良久即通。《怪症奇方》治吃饭直出,用栀子二十四个,微炒去皮,水煎服。《食疗本草》治下痢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服一钱匙。绣按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耳。惟其气浮,故仲景用此以吐上焦之痰滞;惟其味苦能降,故丹溪用此以降内郁之邪耳。但治上宜生,治下宜炒宜黑,虽其上下皆入,而究则由自肺达下,故能旁及而皆治者也。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若使并非实热,概为通用,恐不免有损食泄泻之虞矣。

【栀子的现代研究】

成分:含栀子素、栀子苷、熊果酸、鞣质、藏红花酸等。药理:对溶血性链球菌等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可杀灭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并有退热、镇静、利胆、降压、降低血中胆红素等作用。临床报道:治疗四肢扭挫伤,用栀子研成粗粉,水调成糊状外敷。共407例,经治疗后,疼痛、浮肿、血肿等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30小时、60小时、7.8天,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5.1天。治疗肝炎黄疸、急性胰腺炎、鼻衄等也有效。

相关文章: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中药栀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