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可以预防性使用吗

结论:分情况

真相解析:

抗生素能不能预防性使用应分情况而定。

根据2015年卫健委(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公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3 号文显示,以下两种情况可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一)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需要有充分的依据。

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感染。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那么,什么情况下不能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也给出了明确指导,指出以下情况,因无明确的细菌感染,原则上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普通感冒、荨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

2、昏迷、休克、中毒、心衰、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

3、留置导尿管、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的患者。

总之,能不能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判定符合用药指征后再应用,一定不能滥用。滥用抗生素会让细菌的耐药性增强,造成感染耐药菌后使用抗生素治疗效差甚至无效的后果,增加病死率。

专家提醒:

抗生素需严格按照医嘱在规定的时间内足量服用,私自减少用药次数或用药量非但不能有效发挥疗效,还会使致病菌易产生耐药性。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有局部病灶者需用药至感染灶控制或完全消散。但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侵袭性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减少或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