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为芸香科落叶乔木植物黄皮树(川黄柏)或黄檗(关黄柏)的干燥树皮。别名檗木、檗皮、黄檗。川黄柏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南等地;关黄柏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和河北等地。野生与栽培均有。黄柏在仲景书中,《伤寒论》入3方次,《金匮要略》入4方次。
【药性特点】黄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主治阳明病,厥阴病,黄疸病,妇人产后病。
本文目录
1 【黄柏的临床应用】1.1 黄柏的配伍应用2 【黄柏的用量用法】2.1 黄柏的炮制方法3 【黄柏的文献摘要】4 【黄柏的药理作用】5 黄柏的用药禁忌
【黄柏的临床应用】
(一)治阳明病
阳明病变证
栀子柏皮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栀子条)。
黄柏在栀子柏皮汤中,性味苦寒,善清下焦湿热。
(二)治厥阴病
1.厥阴上热下寒证
乌梅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乌梅丸)。
黄柏在乌梅丸中,合黄连之苦寒以清上热。
乌梅丸证,还见于《金匮要略》蛔虫病之蛔厥证,亦属异病同治之例。
2.厥阴热证
白头翁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白头翁条)。
黄柏在白翁汤中,合黄连清热燥湿,坚阴厚肠。
白头翁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下利病之热毒下利证,亦属异病同治之例。
(三)治黄疸病
热盛里实证
大黄硝石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大黄条)。
黄柏在大黄硝石汤中,配栀子清热利湿而退黄。
(四)妇人产后病
热利伤阴证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阿胶条)。
黄柏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中,配黄连清热燥湿,坚阴厚肠。
黄柏的配伍应用
1、黄柏治小儿热痢下血: 黄檗半两,赤芍药四钱。上同为细末,饭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饮下,大者加丸数。 (《阎氏小儿方论》)2、黄柏治小儿脓疮,遍身不干: 黄檗末, 入桔矾少许掺之。(《简便单方》)3、黄柏治痢疾: 黄柏300克,翻白草450克,秦皮300克。将翻白草、秦皮全部及黄柏200克,共水煎两次,合并煎液,用文火浓缩成膏状,将剩余100克黄柏研细粉加入膏中,搅匀,低温烘干,研细粉。每服一、二克,日三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4、黄柏治小儿脐疮不合: 黄檗末涂之。 (《子母秘录》)5、黄柏治妊娠及产后寒热下痢: 黄檗一斤,黄连一升,栀子二十枚。上三味,细切,以水五升,渍一宿,煮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尽。呕者加橘皮一把,生姜二两。 (《千金翼方》)6、黄柏治男子阴疮损烂: 一、煮黄檗洗之,又白蜜涂之。二、黄连、黄檗等分,末之,煮肥猪肉汁,渍疮讫,粉之。 (《补缺肘后方》)7、黄柏治小儿热泻: 黄檗,焙为末,用米汤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汤下。(《十全博救方》)8、黄柏治痈疽肿毒: 黄檗皮(炒)、川乌头(炮)等分。为未调涂之,留头,频以米浴泔润湿。 (《濒湖集简方》)9、黄柏治消渴尿多能食: 黄檗一斤,水一升,煮三、五沸,渴即饮之,恣饮数日。(《独行方》)10、黄柏治奶发,诸痈疽发背及妒乳: 捣黄檗末,筛,鸡子白和,厚涂之。干,复易。(《补缺肘后方》)11、黄柏治伤寒身黄,发热: 肥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栀子柏皮汤)12、黄柏治肺壅,鼻中生疮,肿痛: 黄檗、槟榔等分。捣罗为末,以猪脂调敷之。(《圣惠方》)13、黄柏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 黄檗(炒)、苍术(米泔浸、炒)。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丹溪心法》二妙散)14、黄柏治唇疮痛痒: 黄檗末, 以野蔷薇根捣汁调涂。 (《圣济总录》)15、黄柏治热甚梦泄,怔忪恍忽,膈壅舌干:黄檗(去粗皮)一两。捣罗为末,入龙脑一钱匕,同研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十九丸,浓煎麦冬汤下。(《圣济总录》清心丸)16、黄柏治口疳臭烂: 黄檗五钱,铜绿三钱。共为未掺之,去涎,愈。 (《小品方》)17、黄柏治白淫,梦泄遗精及滑出而不收: 黄檗一斤(放新瓦上烧令通赤为度),真蛤粉一斤。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 空心酒下。 (《素问病机保命集》珍珠粉丸)18、黄柏治下阴自汗,头晕腰酸: 黄柏三钱,苍术四钱,川椒三十粒,加水2000毫升,煎至600毫升。每次100毫升,一日三次,二日服完。〔《中级医刊》(3)∶177,1966〕19、黄柏治小儿重舌: 黄檗,以竹沥渍取,细细点舌上。(《千金方》 )20、黄柏能降阴火、补肾水: 黄檗(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两,熟地黄(酒蒸)、龟板(酥炙)各六两。上为末,猪脊髓、密丸。服七十丸,空心盐白汤下。(《丹溪心法》大补丸)21、黄柏治口中及舌上生疮: 捣黄檗含之。 (《千金方》)22、黄柏能降心火,益肾水: 黄檗三两,砂仁一两半,甘草一两。上为细末,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肉苁蓉半两,切碎,用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早空心煎三、四沸,去滓,以清酒送下。 (《奇效良方》封髓丹)23、黄柏治小儿蓐内赤眼:黄檗,以乳浸,点之。(《小品方》)24、黄柏治时行赤目: 黄檗,去粗皮,为末,湿纸包裹,黄泥固,煨干。每用一弹子大,纱帕包之,浸水一盏,饭上蒸熟,乘热熏洗。一丸可用三、五次。(《眼科龙木论》五行汤)
黄柏治泻痢合黄芩、黄连;疗黄疸合栀子、茵陈;如配苍术、牛膝,黄柏可用于足膝肿痛、下肢萎软无力、配合知母、生地、竹叶、木通,黄柏可用于小便淋涩热痛;黄柏配合白芷、龙胆草,可用于带下阴肿。黄柏用治湿热疮疡、湿疹之症,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配黄芩、栀子等药同用,外用可配大黄、滑石等研末撒敷。
【黄柏的用量用法】
1.用量 常用量3—12克。
最小量2两(6克),如栀子柏皮汤。
最大量4两(12克),如大黄硝石汤。
2.用法 汤剂,丸剂,粉剂。
按:黄柏苦寒沉降,长于泻肾火,清下焦湿热。故凡湿热所致的黄疸、下利、淋浊、带下、足肿以及湿热疮毒等证,皆为要药。黄柏生用降火力大,盐水炒可增强入肾泻火之功。惟其苦寒之品,易伤阴败胃,若非火旺胃强者忌用。
黄芩、黄连、黄柏同为苦寒泻火燥湿要药,都可使用于因湿热或热毒火盛所致之证,所以,临床常相互配用,以加强疗效。如治热毒赤白痢的白头翁汤,是黄连、黄柏同用。然而在其共性之中,又各有专长:黄芩长于泻肺火,又有安胎之效,故肺热咳嗽、痰黄黏稠以及胎热不安之证,多用黄芩,取其泻肺以清上焦;黄连善泻心、胃之火,并有止呕之功,故心烦不眠,痞满呕逆等证,多用黄连,取其泻心、胃以清中焦;黄柏主泻肾火,又长于除下焦湿热,故阴虚阳亢、湿热下注之证,多用黄柏,取其泻相火以清下焦。所以,有“黄芩治上焦,黄连治中焦,黄柏治下焦”的说法,临床可供参考。
黄柏的炮制方法
1、黄柏: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或切丝,晒干。2、黄柏炭:取黄相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放凉,晒干。3、酒黄柏:取黄柏片,用黄酒喷洒拌炒如盐黄柏法(每黄柏片100斤用黄酒10斤)。4、盐黄柏:取黄相片,用盐水喷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晾干(每黄柏片100斤用食盐2斤半,加适量开水溶化澄清)。
【黄柏的文献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珍珠囊》:“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痢疾先见血,四也;脐中痛,五也;补肾不足,壮骨髓,六也。”
《本草衍义补遗》:“得知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为治痿要药,得细辛泻膀胱火,治口舌生疮。”
【黄柏的药理作用】
1.据化学分析 黄柏树皮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其次为掌叶防己碱、木兰碱、黄柏碱等;另外,还含苦味质黄柏酮、黄柏内酯和甾醇类化合物等。
2.据药理研究
(1)小檗碱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使其不易破碎。
(2)黄柏内酯有降血糖的作用。
(3)有利尿、健胃作用,外用能促进皮下出血的吸收。
2.据抗菌试验 对细菌的抑制范围及强度大致与黄连相同,对真菌的抑制作用类似黄芩,但效力均较弱。
3.据现代临床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前列腺炎,急性附件炎,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慢性阴道炎。
黄柏的用药禁忌
黄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如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黄柏。
延伸阅读:
中医验方汇选:二黄散,樟脑散,苦参黄柏汤等黄柏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中药黄柏的副作用与禁忌黄柏香油膏,消肿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