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痈是肺部形成脓疡的疾病,以发热寒战、咳嗽,胸痛、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证。主要成因是感受外邪,风热邪毒;或风寒化热,薰蒸于肺。蓄热内蒸,肺受灼热,气失清肃,热结血瘀,郁结成痈,血败化脓,即《金匮要略》所谓:“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热之所过,血之所凝滞,蓄结痈脓”便是。
若其人肺经痰热素盛,平素嗜酒不节,恣食辛热,湿热蓄热日久,上蒸于肺,复因感受风热之邪,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
当受邪之后,其病机的演变发展,先后亦有所不同。其始则风热初客,肺卫同病,热伤肺气,邪束卫表,继则邪热内郁于肺,气分之热毒侵淫及血,热伤血脉,热壅血瘀,蕴酿成痈,终则血脉阻滞,肉腐血败,瘀结成脓。由于病机先后演变之别,故证有初期、成痈、渍脓等三个不同阶段。
该证可见于肺脓疡、化脓性肺炎、肺坏疽和支气管扩张感染化脓等疾病。
肺痈的施治,应当根据临床症状,审其病程,划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三个证型。初期为风热侵袭,卫表受病,治宜清肺散邪;成痈期为热壅血瘀,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溃脓期为血败脓腐,治以排脓解毒。肺痈是痰热壅滞的实证。一般不宜过早用补药。然肺痈既久,亦多损气耗阴;或素体虚弱成为正虚邪实之候。当有不同程度的气阴两损表现,在正虚之基础上感邪而成痈的,均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而获愈。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