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中联名老中医典型医案》
摘要
本案是从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案。患者孙某,于2005年4月5日初诊。主诉为阵发性胸闷、胸痛6年,加重1周。中医诊断:1.胸痹(气阴两虚);2.心悸(气阴两虚)。西医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2.高血压病。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治疗后,明显好转。
医生
丁书文
姓名
孙某
性别
男
就诊时间
2005-04-05
节气
清明
主诉
阵发性胸痛、胸闷6年,加重1周。
现病史
既往6年常无明显诱因胸闷、胸痛、心慌、惊悸,服鲁南欣康后好转。1周前,因劳累感胸痛加重,2-3次/日,胸骨后痛。
刻下症
劳累感胸痛加重,2-3次/日,胸骨后痛,伴胸闷、心慌、惊悸,纳眠尚可。舌红,苔干,脉弦细。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10年。
体温
36.7
血压
136/65
呼吸
18
舌质
红
舌苔
干
脉象
弦细
专科检查
HR70次/分,心尖区可闻及2/6级SM;罗音(-)。
辅助检查
EKG:ST-T改变。
辨证分析
综合四诊,患者属中医“胸痹”范畴,辨证属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病人年近六旬,阴气本虚,加之心病日久,元气受损,故而气阴两虚;气虚推动无力,血行滞涩,瘀血阻络,血脉痹塞,不通则痛,故而胸痛;心失所养,则胸闷、心慌、惊悸。
中医诊断
1.胸痹
2.心悸
西医诊断
1.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2.高血压病
中医证候
气阴两虚
治则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名
黄芪一号方
方剂组成
黄芪45g 麦冬30g 五味子12g 川芎15g 三七粉3g(冲服) 冰片0.2g(冲服) 野葛根30g 水蛭6g 元胡30g 炙甘草6g 酸枣仁30g 青风藤30g
用法
6剂,1剂/1天,水煎服。
医嘱
调饮食,畅情志,避风寒。
二诊
就诊时间
2005-04-12
舌质
红
舌苔
薄白
辨证分析
综合四诊,患者属中医“胸痹”范畴,辨证属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病人年近六旬,阴气本虚,加之心病日久,元气受损,故而气阴两虚;气虚推动无力,血行滞涩,瘀血阻络,血脉痹塞,不通则痛,故而胸痛;心失所养,则胸闷、心慌、惊悸;血瘀日久化热,故见舌红,脉细数。
中医诊断
胸痹 |心悸
西医诊断
1.冠心病心绞痛;2.高血压病
中医证候
气阴两虚
治则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剂组成
黄芪45g 麦冬30g 五味子12g 川芎15g 三七粉3g(冲服) 冰片0.2g(冲服) 野葛根30g 水蛭6g 元胡30g 炙甘草6g 酸枣仁30g 青风藤30g 黄连12g 肉桂6g 桂枝12g 白芍15g
医嘱
调饮食,畅情致,避风寒,适劳逸。
预后
有效,改善。
三诊
就诊时间
2005-04-19
舌质
红
舌苔
白
辨证分析
患者服药后症状大减,但久虚久瘀,正气渐复,余邪难尽,故症状俱减,而舌脉仍称虚弱之象。
中医诊断
胸痹 |心悸
西医诊断
1.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2.高血压病。
1.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2.高血压病。
1.冠心病心绞痛;2.高血压病。
中医证候
气阴两虚
治则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剂组成
黄芪45g 麦冬30g 五味子12g 川芎15g 三七粉3g(冲服) 冰片0.2g(冲服) 野葛根30g 水蛭6g 元胡30g 炙甘草6g 酸枣仁30g 青风藤30g 黄连12g 肉桂6g 桂枝12g 白芍15g
医嘱
调饮食,畅情致,避风寒,适劳逸。
预后
显效,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