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外寒内热是一种中医证候,是指在表有寒和内有热的症状。可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咳嗽气喘、痰鸣、流清涕等。
西医相关疾病
外寒内热这个证型常见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中[1]。
发病特点
外寒内热证冬春季节多发,其他季节也可发生,人群普遍易感,可见鼻塞、流涕、怕冷、发热等。
表现
综合表现
典型表现
发热,怕冷。
头痛,遍身酸痛。
咽干,喝水多。
心情烦躁,小便黄,大便干。
舌红,舌苔发黄,脉浮紧。
其他表现
突然发病,以高热为主,怕冷,遍身酸痛,无力。
咽喉处能听到呼呼的声音,呼吸快。
有痰,痰黏,不易咳出,颜色发黄或者黄白相间。
喘粗气,胸部发胀或者胸痛,痰黏不好咳出。
病因
常见病因
外感寒邪,入里化热
寒凉之邪侵袭体表,一段时间后,转化成热邪。例如冬天天气冷,当没有做好保暖时,很容易受凉,受凉后出现发热、头痛、打喷嚏等,这是感受了寒邪。
一段时间后,感觉咽干、咽痛、小便黄、大便干等,这是寒邪进入到机体里面化热而造成的[2]。
素有热邪,复感寒邪
身体先内有热邪,体表又感受了寒邪。
如机体素有内热,常见表现为舌红苔黄,突然感受寒邪,受凉以后出现发热、遍身酸痛等体表受凉的症状。
发病机理
寒邪和热邪同时存在,是外寒内热证的发病特点。
寒、热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还能相互转化,共同存在于疾病的某一发展阶段。
比如风寒感冒,刚开始受凉出现打喷嚏、流清鼻涕、发热等,随着疾病的发展,寒邪入侵到机体里面,便表现出流黄鼻涕、咳黄痰等热象的症状,此时即是寒邪在体内转化成了热邪。
就医
就诊科室
出现外寒内热后,可以到西医院中医科或中医院肺病科就诊。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病证常常借助“望、闻、问、切”这四种手段,并根据四诊获取的信息综合分析,对患者进行诊断,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证型的特点,来指导临床用药[3]。
望诊
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
外寒内热者可能表现为面色较苍白、精神乏力,穿衣服较多,舌头颜色红,舌苔发黄等表现。
闻诊
闻诊主要包括听声音。
听声音主要是注意患者说话的声音是否有力,呼吸是否均匀,咳痰声情况。
问诊
问诊主要是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发生的诱因、现在症状、既往治疗经过以及其他相关情况。
针对外寒内热,主要询问有没有受凉、小便颜色、大便情况、是否伴有其他症状、是否接受过诊疗、诊疗方案是什么等。
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外寒内热的患者由于感受寒邪,会有脉象轻浮,脉摸起来紧绷弹指。
按诊即用手按压或叩击身体来判断病情,类似于西医学的“体格检查”。
现代辅助检查
外寒内热的诊断,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等;部分患者肺部听诊可听到啰音;胸部CT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或者肺实变影。
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外寒内热,不是仅针对症状进行治疗,而是结合病因病机,扶正祛邪进行标本同治。
外寒内热者总体上需要解表寒、清内热;不同的情况需要辨证治疗。如风寒束表,寒邪还未入里,需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寒包火需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表寒肺热需要解表清里。
此外,外寒内热还可以用针刺、拔罐、穴位注射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外寒内热,是通过辨证来确立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每个证型都有其主方,在此基础上,结合伴随症状来增减药味,进行针对性治疗,这个称为“加减化裁”。
经过加减化裁的方子,组方精简,药效显著,经常被制作成中成药,节省了煎煮中药所用的时间,具有方便携带、便于服用等优势,部分非处方药可以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服用。
常用方剂有荆防达表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杏石甘汤等。
荆防达表汤
方剂药物组成:荆芥、防风、紫苏叶、白芷、橘红、杏仁、茯苓、炒建曲、葱白、生姜等[4]。
常用中成药:荆防颗粒。
小青龙加石膏汤
方剂药物组成: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石膏、半夏、甘草。
常用中成药:丹龙口服液[5]。
麻杏石甘汤
方剂药物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等。
常用中成药:麻杏石甘颗粒。
其他治疗
针刺
取穴:列缺、合谷、风池、太阳、外关[6]。
操作方法:风寒较重配合风门、肺俞,给予中等强度刺激[7]。
拔罐
取穴:大椎、身柱、肺俞。
操作方法:闪罐或者留罐10分钟。
穴位注射
取穴:两侧夹脊穴、双侧足三里。
操作方法:用已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的一次性注射器,刺入穴位,对穴位进行提插刺激,待有感觉后,缓慢将药液推入穴位内[8]。
治疗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要遵守医嘱,配合治理,定期随诊。不能私自停药或者中断外治治疗,治疗期间出现身体不适,应立即就医。
进行针刺、穴位注射等外治治疗时,不能自己操作,需要由专业医师操作。
治疗效果
外寒内热经过治疗,根据不同阶段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大多数人预后良好,但也可因身体虚弱、过度劳累、再次受凉、被他人感染而复发。
调养方法
饮食调养
食疗推荐
姜糖苏叶饮:紫苏叶、生姜,切成细丝,红糖适量,用刚开的热水泡,盖上盖闷10分钟,趁热喝,每天喝2次。可以开腠理,解表寒[9]。
薄荷茶:薄荷叶、生姜、人参、石膏、麻黄适量,一起研成细末、煎好放凉后喝。可以清痰热、散表寒。
杏仁粥:去掉皮尖的杏仁,粳米,先把杏仁煮熟,再放上杏仁一起煮熟。杏仁可以清肺热,配合粳米能够散表寒。
饮食宜忌
饮食营养丰富,多吃新鲜蔬菜、瓜果。
油腻、油炸食品不易消化,且容易化热生痰,应减少此类食物摄入。
忌辛辣刺激性饮食,比如麻辣火锅、芥末等。
生活管理
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消除负面情绪。
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注意休息。
心理护理
对于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较长,需要忍受长期的身体不适,且需要长期吃药,同时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长期如此,给患者造成很大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比如焦虑、缺乏信心等。因此,家人需要多给予鼓励及支持,让患者心里感受到温暖,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徐永建,王辰.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
李灿东. 中医诊断学[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4]
李冀,连建伟.方剂学[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5]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42(3)276:296.
[6]
王富春,马铁明. 刺法灸法学[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
高树中,冀来喜. 针灸治疗学[M]. 5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8]
梁亚光,李斌,谢俊刚,等. 穴位疗法治疗哮病的临床效果及机制[J]. 世界中医药,2018,13(2)445:448.
[9]
施洪飞,方泓. 中医食疗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