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毛状黏膜白斑病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口腔毛状黏膜白斑病是发生在舌侧缘呈毛状的白色斑块性疾病,又称口腔病毒性白斑、口腔扁平湿疣。本病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变,多见于吸毒、接受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者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性伴侣等人群。最常见于颊黏膜及舌腹黏膜,病损多呈大小不等的白色斑块,多数不突出黏膜表面,可有粗糙感,部分病变可发生糜烂或溃疡时可有局部疼痛感,斑块不能擦除。高发年龄20~50岁。
病因
受人乳头瘤病毒(HPV)或EB病毒或HPV合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常发生于艾滋病患者。
症状
20%艾滋病患者可伴毛状白斑,是艾滋病特异性相当高的早期临床症状。常见于舌侧缘,其次为舌腹、舌背、口底、颊、腭等部位。病损呈片状,在病损处的一侧或两侧呈起皱或毛状的白色斑块,微隆起,境界不清,自几毫米至3.5cm×3cm大小,无自觉症状,损害也可发展至舌背或腹侧,临床上常可检出念珠菌,但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使念珠菌消失后损害仍持续存在,故认为念珠菌的存在是继发性的。
检查
1.组织病理检查
表皮角质层有毛状突起,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棘细胞层肥厚并有气球样变性,细胞体积增大,核固缩,胞质淡染,甚至形成空泡细胞。
2.电子显微镜检查
证实有病毒存在。
诊断
1.舌侧面境界不清楚,如纵向、毛状的白斑,而口腔黏膜其他部位仅为无皱纹的白斑。
2.白斑用压舌板不能刮除,可与口腔白念珠病区别。
3.无自觉症状。
4.多见于艾滋病患者,也可见于其他免疫抑制的患者,特别是接受肾移植、骨髓移植的患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
鉴别诊断
1.念珠菌病
以高龄体弱、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接受免疫抑制剂者常见,口内损害均匀分布,以颊黏膜部位最常见,白色膜状物易被擦去,抗真菌治疗效果好。
2.黏膜白斑病
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以颊黏膜多见,损害早期为乳白色斑点或斑片,边界清楚,表面较光滑,晚期可变厚而粗糙不平。
治疗
1.注意营养,保证足够睡眠,良好的情绪等有助于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减缓或防止病情的进展。
2.合并念珠菌感染者,可局部或系统应用抗念珠菌药物。
3. 0.1%的维A酸溶液局部应用可暂时消除病变损害,但不能阻止复发。
4.HIV感染/艾滋病患者应按HIV感染/艾滋病治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